2017-09-20

深夜的慰寄 | 2017“电影中的真善美”主题征文优秀影评

 

 

作者:崔轶

 

     老实说我对《深夜食堂》的剧场版有点失望,续集更是如此。因为自己翻拍日剧的缘故,所以对日剧的制作流程有一定的了解。就日本的技术而言,那可是世界一流的制作,即便是当下被视作现实主义大师的日本导演是枝裕和,也是非常喜爱日剧的,日剧中演员的表演是他电影创作的重要参考。

     目前,因为电视剧火热的现状,拥有从电视剧版本衍生出电影版本的文化产业“一条龙服务”的国家也只有日本。由此,这种剧场版电影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成为了电视剧的剧情衍伸和补充。那些因电视剧而喜欢上某个IP的粉丝们,自然很有可能会为电影版票房买单,如此一来这个IP就又有了盈利的机会。观众或许可以理解,这是电视剧的电影版,所以在电影语言上不会有太多的苛刻与期望,如果能够基本延续电视剧的风格,观众就会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并不渴望有太多的创新,相比之下他们更愿意看到主人公的情感延续与故事拓展。

     有一次同富士电视台的大多亮董事,在东京的黑泽明故居用餐时,聊到影视创作的过程。大多亮董事原是日本神剧《东京爱情故事》的导演和制作人,他用黑泽明的电影来解释好故事结局开放性的重要,而我联想到剧场版《深夜食堂》无非是满足观众的一种情感需要吧。

     所以看电影《深夜食堂》时内心有种深深的不满足感,完全找不到当时阅览漫画时的感动与震撼。食物作为都市人的心灵寄托,除了最基本的欲望以外,原来还有亲情、友情、乡愁、怜悯、理解、抚慰寄情于内呢!电影的意义也不正是如此吗,将影像建构起来,对话它要表达的观众。这种沟通是心灵的沟通,是导演与观众之间的会心一笑,或是观众观影后的人生感悟,原来另一种人生也是值得尊敬的呀、原来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呀、原来这么离奇的生活却是因为这样平常的念头而引发的呀、原来爸爸妈妈们他们是这么想的呀、原来孩子们是这么想的呀。总之电影是因为启迪了我的生活才热爱的,绝不是一般的感官愉悦和从书籍翻译过来这么简单。所以当我看完电影《深夜食堂》之际,突然理解这么多的日剧原著党如此讨厌我来翻拍日剧的原因了,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们的学习不难道是从依葫芦画瓢开始的吗?要向优秀的文化学习,不认真拜师何以获得真谛呢,翻拍日剧的目的在此呀!

     日版电视剧《深夜食堂》的成功,是因为编剧将漫画中的尖端小故事在食物人群的宗旨下合理的取舍、合理的组合,将一个个小品变成了一幕幕戏剧。由此导演在选定角色、美术呈现、镜头表达上,都是在漫画的基础上有了一个提升。又因为影片是关于味觉和情感的表达,难度是在演员的表演上,漫画可以夸张的表现,换做真实人物的表演就不是件简单的事了!由此本剧的成功是导演在饮食文化和男女情感的表达上找到了一个空间,带入观众逐渐理解剧中人物、逐渐为包容世界而感动。

     到了电影版《深夜食堂》,与电视剧版没有太大区别,三个故事串起了整部影片,美术是一模一样的延续,摄影也很随意没有任何的电影画面的质感,所以感觉是电视台导演的联合作业。在空间与时间的处理上,整个100分钟没有融合一体的感觉,这么简单而板块化的处理感觉没动脑筋,实在是不应该呀!如果说电影一无是处那也不是,导演在选择演员上还是动了一番脑筋,演员选得不错,很有表现力,所以故事依然很感人,加上浑厚的男低音所吟唱的主题曲,这是一种瘀伤的艺术。

     都市中的题材往往无力和软弱,但《深夜食堂》自漫画问世以来开创了都市人疗伤类型的IP创作。面对压力与隔阂,多元文化并不能解决人与人间的相互理解,即便在社交网络如此发达的社会,人们也不能改变落寞与自闭的现状,唯有艺术,或许是电影还有那一点点的共鸣,由此联想电影《深夜食堂》还可以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