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正义--《正午》观后 | 2017“电影中的真善美”主题征文优秀影评
图片丨《正午》海报
作者:赵大业
《正午》这部在设置悬念和营造气氛上极为成功的经典影片,是我在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看的最后一部片,在纯粹和精致的光影中,我的2017观影盛宴完美收官。上映的版本修复的很好,喜欢那种胶片特有的颗粒感,也惊叹在黑白片时代,演员精致的面容和摄影师对光影的绝妙把握。影片荣获第25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最佳剪辑、最佳原创歌曲等多项奖项。
这部广受赞誉的西部片经典,堪与《关山飞渡》媲美。导演弗雷德·金尼曼摒弃了西部片风格化及神话式的传统,开创了“心理”西部片的先河。影片的写实风格、明晰的主题、重大的社会意义和高度的娱乐价值,使它在各个方面都显得卓尔不群。
影片时长几乎与故事发生的时间相同,不知道大热美剧《24小时》是不是借鉴了这个创意。短短85分钟内悬念迭起,让观众揪着的心从未放下。片中多次出现的时钟画面和火车站的空镜头,无情的提示着时间的流逝,紧迫感和悬念也随之一步步地增强。最后一次提示时间的画面出现在距离正午差2分钟--警长完成遗嘱时,观众在一片寂静中听到只有时钟清晰的刻不容缓的滴答声。随着火车进站的汽笛声响起,多个不同空间的蒙太奇简洁而巧妙地展现了全镇居民的心理状态。随后高潮枪战段落中则再未出现任何提示时间的画面,导演利用流畅的镜头语言,把坐在影厅里的观众的时间和影片同步。这不输希区柯克的悬念设置手法,让人叫绝。
影片叙事方面,导演利用警长寻求帮助过程中的空间转换,有条不紊地把这个西部小镇的布局,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镇民的历史过往,主角的身世等,通过一个个场景做了自然流畅的交代。这种没有闪回,仅依靠对白在线性叙事中插入非线性内容的手法,一方面高度契合了影片的风格,另一方面其恰到好处的留白也赋予观众充分的想象空间。这一手法在《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中,也有成功的运用。而影片主题歌《Do not Forsake Me, Oh My Darling/亲爱的,别抛弃我》在影片中出现多次,轻重缓急之间,或叙事、或抒情都恰到好处,起到明显的点题和侧面烘托作用。
除去高超的电影技巧和精湛的演技,影片的立意更让人赞叹。本片拍摄时期正值麦卡锡主义盛行之际,可以说电影是现实中的好莱坞人人自危的一种映射。剧本深刻剖析了人性自私的阴暗面,甚至嘲讽了教条的教义对正义人性的压抑。在这个要求人人为我,却拒绝我为人人的小镇,只有新婚且刚刚卸任的前警长为正义奔走。一幕幕场景尽显世态炎凉:有冷眼旁观的、有期望从中牟利的、有希望获得认可的、有苟且偷生的、也有恶意揣度的。这种自私与无情所带来的彻骨寒意,即便正午的骄阳也无法祛除。但好在人性中总有那尚未泯灭的光辉,至少还有勇敢的少年和独眼老人表现出了忠诚和支持。电影结尾营造的氛围尤其让人印象深刻,大战结束后的热闹和正午时分却空无一人、一片死寂的小镇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反讽。压抑了一个小时的气氛在结尾高潮段落集中爆发,虽然导演采用了写实的手法,但悬念依然被保留到最后一刻。警长夫妇的生死与共和功成身退,成就了人性中的那份真诚、善良和美好。结尾黄沙中的那枚警徽始终萦绕在脑海中,同片中那贯穿始终的钟摆滴答声一样,振聋发聩、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