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20

《四月三周两天》:刻板时代的刻板人生

 

文 / 龚金平


《四月三周两天》(2007)的片名让人莫名困惑,观众无从知晓这个时段指称的究竟是一个期限,一个承诺,抑或一段经历。看完影片之后,观众才恍然大悟,原来它是指一个胎儿的“生命时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一个胎儿一般只有粗略的月份或周数估算,影片之所以要精确到“两天”,可能是想强调这个时长对于堕胎的嘉碧塔而言是刻骨铭心的疼痛记忆。但是,这个片名其实还有另一种野心:在1987年罗马尼亚那个刻板的时代里,人的情感和生育都可以变得机械刻板,像数字般空洞无情。


对于一部十年前就已经被戛纳金棕榈奖加冕的影片来说,前人对于其影像风格、长镜头的运用、构图方式等形式元素已有细致的分析,对于演员的表演、戏剧冲突的设置方式和情节悬念的营造也有全面深入的探讨。虽然导演试图撇清这部影片“书写历史”的企图,但毫无疑问,如果不是放在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里,影片的情节逻辑会显得异常牵强,影片的情绪冲击力会异常微弱,其意义内涵也会显得稀薄而肤浅。因为,“私自堕胎”只是一个道德问题,所能构建的冲突不外乎社会道德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对抗,或者因堕胎而导致的情感裂痕。但是,影片却以“堕胎”为窥探镜,来透视特定时代的人心和人性。


本来,我以为意外怀孕的嘉碧塔会是一位热情奔放、大大咧咧的女大学生,但影片中的她却是一位文静、柔弱的姑娘,一看就家教正统,为人严谨甚至古板,性格略犹豫以及有点小自私,与私生活混乱完全不挨边。当然,嘉碧塔可能是情到深处难自已,但她从未提过胎儿的“经手人”,“肇事者”更是从未显身。这看起来十分可疑且矛盾重重。


再看嘉碧塔与欧蒂莉亚在宾馆里被实施堕胎手术的医生比比性侵之后的一段对话:
嘉碧塔:我很好奇,拉蒙娜为什么要给你介绍这个比比呢?
欧蒂莉亚:是他帮露西安娜做的流产。
……
嘉碧塔:你干嘛不去找杰尼夫人?或者比莲娜推荐的其他医生?
 

可见,当时的女大学生怀孕、堕胎已经非常普遍,甚至已经形成了一条产业链。那么,是什么样的动机驱使这些女大学生冒着道德压力、生命危险还有坐牢的风险前仆后继地怀孕?这一点,观众在嘉碧塔参加男友母亲的生日宴会时得到了解释。


其时,嘉碧塔尴尬而心神不宁地听着男友母亲的朋友们聊天。一人认为国家对现在的大学生待遇太优厚,另一人马上反驳,“又不是白给补助,想想毕业后国家发配他们去哪儿工作,都是些穷乡僻壤,在那儿一直干到死。”这个人还进一步补充,“如果女孩子们大学时候不结婚,毕业后只能和当地老师或是牧师结婚,村里的牧师一般是酒鬼。”


至此,我们终于明白,不是这些女大学生天性淫荡或者缺乏自制力,而是她们想在大学期间完成结婚的重任,以免将来被发配后找不到合适的伴侣,或者她们想通过与当地男生恋爱而获得留在城市里的机会。因为女生这种卑微的心理,加上当时罗马尼亚不允许堕胎的法令,才会有嘉碧塔式的悲剧(虽然嘉碧最后塔劫后余生,有惊无险,但观众有理由相信,这只是运气,而且是一时一地的运气。在那样的时代里,命运总是可以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给嘉碧塔致命一击)。


简言之,在一个僵化、刻板、专制的社会体制里,当个体的命运早被国家安排妥当,这时,个体的恐惧不是来自于未来的未知,而是未来的已知,这种已知甚至细化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生命历程中的每一个步骤。这种对未来人生深刻的恐惧如影随形,使这些女大学生不惜以青春的身体作为筹码来换取微茫的改变命运的机会。


于是,我们开始理解影片在简约的情节和朴素的影像风格中为何蕴含着巨大的情绪张力。影片情节可见的冲突好像是欧蒂莉亚对嘉碧塔撒谎导致事件失控的埋怨,是欧蒂莉亚对男友不够体贴、缺少担当的失望,是两位姑娘面对恶魔般的非法堕胎医生的无力,但这都没有触及使这些冲突得以发生的时代土壤、时代氛围。影片《四月三周两天》正是以“非法堕胎”为切入点,为观众展开特定历史时期那种令人绝望的现实压抑、人性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