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20

《明月》几何 乡关无处

 

文 / 马纶鹏
旅美博士,影评人

许鞍华导演的新片《明月几时有》片中有日本大佐和宪兵队卧底李锦荣的一段对话。 大佐:明月何时有,把酒问苍天,这是谁的诗词?李:这也是苏东坡的词,不过不是‘何时有’,而是‘几时有’。大佐:“几与何”有什么区别?李略加沉吟之后,回到:中国诗词有平仄的区分,也有用法的差异(大意)。不可以混用。大佐:但是可以合用,比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李:大佐高明。随后大佐要李七步作诗,否则下场自付。莫名惊诧下,李锦容在死亡的逼近下,从容地做出了一首词,大佐轻轻坐下。

 

明月意向到处有,抗日故事却日日新。许导的新片就是这样一个代表。故事以抗战时期活跃在粤港两地的“东江纵队”的事迹为蓝本,描绘了营救留港文化人士(邹韬奋、沈雁冰、柳亚子、梁漱溟等人)回广州的过程,以及敌占时期香港地下工作的艰辛。生动刻画了卧底李锦容(霍建华),区队长方兰(周迅),短枪队长刘黑仔(彭于晏),大佐(矢野浩二),以及平凡方妈妈(老戏骨,也是许个人御用的演员叶德娴)一系列生动角色。


上海电影节的首映应该是反响不错,观众欢快的笑了好几次,片尾的致敬鼓掌也有好几波(特别是给久石让,虽然他的音乐的确澎湃激昂,可这是一部彻头彻尾要“吃掉所有日本人心肺”的电影啊)。看完之后,我们还是要问,来自香港的许导到底想展示给我们什么?一向文戏擅长的她怎么变得革命起来?这部电影有没有不一样的东西?再次触碰民国的她会不会比那个“萧红”更文艺?


这里就谈两处,一个是明月,一边是文字。其他的丰富,会有更多的咀嚼。 
 

那么诗意的名字《明月几时有》,配合着“天水围”的日夜云雾,让许导的立意顿时浪漫起来。然而,影迷知道,许鞍华向来是“新浪潮干将”中最地气的一位,无论是对待女性,还是现实。6月18日上海电影节首映式上肯定会被问到,为什么选择这么一个题目,许导从容说道,“因为这是制片方的建议啊!”引得台下大笑。她随后解释:“因为这是抗战故事,希望胜利,才会有月的意象,如同人间一样。 当然片中也有几处明月的自然景象,所以就用了这个片名。”
 

其实,抗战时期的月亮向来是多情喻世,勾人心魄的。《金锁记》张爱玲太执着于它,开头、结尾都在强调,“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明月和故事“完不了”,这也是她续写《怨女》的由来。1947,大部分国人还在沉浸抗日的功成,但左翼影人蔡楚生和郑君里拍出了《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借用诗词,表达国恨家仇。根据最新《郑君里全集》介绍,里面很多明月下相思和沉吟的镜头都是仔细揣度,在大纲中认真画出草图的。


而许导新片的明月至少有三层意义。第一层自然最简单直接,就是片中影像直接呈现的明月影像,在方兰和李锦容离别,以及她和刘黑仔惜别之后,都有满月的空镜头,很短暂。自然我们中国人都会联想到月有阴晴圆缺,人间悲欢离合,通感油然而出。然而这之外,是所谓的象征意义,这是需要去透过影像去理会片中刻意的安排。每一次月亮出现,几乎都伴随淡淡乌云,拨云见月,就是喻示着在艰苦的敌后,在一段并不为很多人熟知的、香港本土的抗敌历史下,这些普通的英雄们所做的抉择和牺牲,在方伯母被捕、枪杀时,尤其感人。这也是电影英文译名Our Time Will Come的意思,月之盈亏,时之更迭,片中鼓舞每一位的就是那句”胜利后见“! 第三层则是许鞍华特意安排的诗词运用,熟悉中国文化的大佐再三想炫耀自己的渊博,也自信深知支那文化,先问”大江东去,浪淘尽“,再来一句”明月何时有“。可惜他的明月是天生残疾的,一个“何“字暴露了他中文和诗词的不足,这也是他开始狡辩和报复的开始。


换句话,中日之间复杂而纠缠的关系就是通过这个” 明月何时有、明月几时有“而隐隐而出。这就联系到第二个文字的层面。是滴,自以为是的日本大佐是错了,但是他(或者是导演为他)辩解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几乎无懈可击,能够翻盘。然而就是他太过嚣张跋扈,要李锦容七步作诗,狭窄气度和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李的词好不好,已经不重要。所以中国文化赖以传承数千年的文字在电影里面十分重要。所以这也是中共人士在片首开小会,强调的,这次东江营救,就是要救出还在日寇践踏下避居在香港的诸多文人,不惜一切代价,从陆路和海路将他们送回东莞。


香港曾经被讽刺为是”文化沙漠“,进步文人邹韬奋、沈雁冰、夏衍、戈宝权、叶以群、胡绳等人都是先南下避难香港,办报办刊,积极抗战,等到沦陷,才不得不被地下党转移到广东。这其中还包括后来拍出《一江春水向东流》中明月意象的蔡楚生,明月一直照众还。也就是,贫瘠、文弱的香港解救了中华一大批重要知识分子和文化人士,香港也是抗日,救亡,文创的不可忽视的一方乡土,我想,这也是许鞍华的本意。
 

片中许导有意安排了一处有关文字的对比。叶德娴饰演的方伯母传神的表达了当时香港老妇女的” 自私、又爱面子,但却心肠好“(方兰原话)。最关键的是,她反复强调自己”不识字“,这让她幸运的躲过了第一波搜查,稽查以为她误夹带抗战宣传单,放她走了。最后她却因为节省几个贿赂的钱,被阿三警察搜身,找到她缝在身上的重要军事部署图。然后被捕之后,她还是坚称,自己不识字,贪便宜才买了这件旧衣衫,不懂图中任何知识。和香港土著一样,他们都不识字,没文化,却走出了简单而正义之路。


茅盾是片中塑造的最重要的滞留香江的文人。他的那篇散文《黄昏》;“风带着夕阳的宣言走了,远处有悲壮的笳声,夜的黑幕沉重地将落未落”重重地击打着方兰的心,她不仅能背诵,还深深被感染。文字的力量让她同情这些文人,最终加入革命的洪流,参加敌后宣称工作。促成她变化的还有就是略带迂腐的茅盾不知如何感谢护送他们到九龙的方姑,竟然拿出自己的作品,签名赠书!虽然影院已经哄笑一片,然而名字,文字是能镌刻入心的。


文艺而善感的许鞍华导演,今年刚70. 她更俏皮起来,观影过程,观众会心笑了好几次,其中有一段,方伯母郑重其事告诉参加秘密工作的女儿方兰,“你死不重要,不要连累队友”。几乎全场爆笑。彭于晏的幽默和举重若轻也是看点之一。


然而,抗战毕竟离我们太远了,那么多年前的明月早就沉沦了。电影中交代,当时参加东江纵队的只有一个彬仔还在,饰演他的是梁家辉。他的独白和回忆贯穿始终。然而为了在高楼林立的香港生活,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出租车司机。结尾,接受完访谈,和众人道别后,他开上计程车,消失在车流中。乡关无处。


那个曾经炙热、纷飞,不惜鲜血的香港早就褪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