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20

《比海更深》是枝欲和的电影生活哲学

   

生活未变,我心依稀。在《比海更深》这部电影中,观众很容易在主人公的世界里发现自我生活的影子,电影是被这样的一个个场景衔接起来,一个中年男子的落魄情形,与家人的关系,无尽的金钱困惑、偷窥别人的生活、离异妻子的情感生活、台风夜与儿子的相处时光、追忆已故的父亲、小说家梦想不变、人生如同一场豪赌的戏剧冲突,被隐藏在最最平常的生活细节中,这就是导演是枝裕和的电影生活哲学。
 

在他的电影世界中,戏剧矛盾、情节冲突都比不过人物形象、人物内心的重要。看是枝裕和的电影,总是在小人物危难的情景下因内心不愿放弃的初衷而莫名的被感动!他的电影作品就是安静沉淀于清澈水底的卵石,透过那波光淋漓的水波看到生活的本质、情感的起伏,未来的希望。


如果说在今天的都市生活中,我们被什么样的情感或人事所困扰着,那么是枝裕和的电影就如寓言故事一样,让生活本身告诉你生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生存的代价、《比海还深》中阿部宽所饰演的男主良多曾是一名早年的获奖作家,步入中年后却一直活在过往的世界里,并把自己当私家侦探赚来的钱挥霍在博彩上,面对离异的妻儿,几乎无法支付孩子的赡养费。父亲去世后,良多年迈的母亲和前妻都在生活的洗礼中,继续过着各自的生活。而良多与之前不信任自己的家庭取得联系后,努力重塑他在家中的存在感,并试图在自己年幼儿子的生活中找到自己长久的父亲形象,终于在那个台风来临的夜晚,在母亲住了40年的公寓里、在良多与已故父亲曾一起呆过的滑滑梯里,生活再次给予这个曾经互不信任的家庭于生活的希望。虽然故事的结尾、生活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人心间的一点温暖重新燃起了生命的希望。是枝裕和导演能通过故事、电影语言将人性的普遍性不加痕迹的传递出来,慢慢的感动观众的内心。


是枝裕和自己称“什么是普遍性?思考世界所需而制作的东西,并不等同通用于世界。”如果能够像这样注意自己内在的体验和感情,深入挖掘而达到某种普遍性,那就是最好的,是枝裕和想用这样的态度来思考自身、电影、世界这三方面的关系。也因为这么理解普遍性,让他的电影在面貌上宛如行走一般司空见惯,在也因为在平凡的生活中,才能提炼出电影的饱满的人物情感。所以看电影《比海更深》,我不经意间被泪水模糊了双眼,泪珠悄无声息的划过了脸颊。试问什么东西比海更深?与家人最近的感情比海还深呢!


《比海更深》的影像世界里,是枝裕和的重点并不在于强烈的刻画那些特殊的非日常化的情节表现,而是在人物艰难处境下,以最日常化的情节与台词来反衬人物的内心世界,导演相反设法来呈现主人公贴近生活的面貌,他的镜头总是在悄悄地、安静地、漫步一般靠近主人公的生活。这种表达发生,开始让观众宛如在看真实的纪录片,但当虚构的情节张力被朴质生活所隐藏起来的时刻,观众内心会产生极强的代入感,从而产生前所唯有的角色体验,这就是是枝裕和导演的电影魅力所在、动人之处。


是枝裕和总是以一种极平淡的说法来揭示人性的丑恶、对比生活的态度、刻画生存的处境,但总在结尾处展现一种带有一丝暖意的生活哲学。是枝裕和说“人类之所以为人类,正因为除了成功,还会记住失败,从而积淀为一种成熟的文化样式,不记取教训而急于忘记,就等于要人类变成动物,是媒体与政治所拥有的为强大且最低级的暴力。”电影《比海更深》是要让观众都记住男人在中年危机中所可能遇见的教训与危机,并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生活,这就是是枝裕和导演的电影哲学。

 

崔  軼
2017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