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07
每日新闻58
从运动员到裁判员
金爵奖评委曹保平:
中国电影还需练好内功
DAILY NEWS每日新闻
02
DAILY NEWS每日新闻
03
www.siff.com
www.siff.com
特别关注
FILM
2017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
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and TV Festival
□《每日新闻》记者 陈宏
实习生 何文琪
如果说今年的金爵奖评委会主席蒙吉是“戛纳系”,那么名导演曹保平差不多也能算是“金爵系”,从2004年《光荣的愤怒》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拿奖开始,到2015年和2016年连续两届拿大奖,他进一步确立了自己在中国影坛的风格和地位。然而今年,他摇身一变,获邀担任了金爵奖评委,对于从“运动员”到“裁判员”的身份转变,他自己调侃说:“我是来一窥内幕的,看看到底为什么他们给了我某个奖,却又不是(我期待的)其它奖?”
问:你拿过两次金爵奖,今年变身为“裁判”,角色转换后有什么感受?
曹保平:评奖才开始,还挺有趣的。今年来做评委,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我想看下他们为什么给了我某个奖,而又不是给其它奖,这次可以从中一窥内幕。能看14部竞赛片挺有意思的,以前没这么多时间集中看片子。这样我能更好地了解上海国际电影节,通过看片子了解它的选片水准、方向、质量等等。深入到内里看到的东西和作为竞赛者在外部看到的东西很不一样。
问:有人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评委阵容越来越豪华,你是豪华阵容里的其中一员,在跟其他评委接触的过程中,觉得评奖标准从前几年到今年是一以贯之呢,还是有所不同?
曹保平:会有很大的不同,评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充满偶然性。但基本水准一样,很差的片子大家都觉得差,很好的片子大家都会觉得好,不会说一部片子有人觉得特别好而其他人觉得特别差,特别两极的情况很少,基本上都会在一致性里求极致,最后落实到某个奖项的最终结果。整个片子选片的方向和水准等,我现在还不能给予答复。
问:你心目中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差异性体现在哪里呢?
曹保平:比如说柏林意识形态强烈,戛纳的艺术属性和“血统论”比较强,威尼斯则更艺术化一点。每个电影节都有自己的特色,像多伦多就是一致公认的卖片市场最好的片子,被认为是市场风向标,甚至某种意义上也是奥斯卡的风向标。所以每个大牌电影节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包括圣丹斯的独立电影,也是最有影响力的。
问:那你有没有期待,作为亚洲的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应该定义为怎样的属性或特点?
曹保平:很难说去期望它成什么样子,我想的和实际演变的可能完全不是一回事。它是一个基于中国土壤和现实,在这样的情境下自然发酵形成的。
问:上海电影节今年已经20届,你能谈谈与上海电影节有关的往事和故事吗?
曹保平:最早是在十几年前,带着我的第一部片子第一次来。那时候釜山、蒙特利尔电影节,还有希腊塞萨洛尼基和柏林电影节都入围了,但都没去,真正竞赛来的是上海电影节,也得奖了。那时候就开始和上海国际电影节产生关联。再一次来是因为《烈日灼心》,时隔十多年。那时候上海电影节变了很多,我也变了很多。之前的关联一直有,近两三年参与比较多。总之,我相信随着上海国际电影节越来越成熟,它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将越来越大。
关于金爵奖 来看看他们给我颁最佳导演奖的缘由
金爵奖评委曹保平。 《每日新闻》记者 吴恺 摄
问:你前面两部拿奖的片子,都是风格比较独特的。之前有人说今年戛纳电影节之所以没有中国片子,是因为中国电影市场太好了,商业片太多,很多大师都去拍商业片,造成中国文艺片与以前相比质量下降了。你怎么看这种说法?
曹保平:优质电影对于一个导演来说,往往不是他成为大师以后的东西,而是在他离大师还很远的时候出来的。同样,有表达有力量有才华的电影并不一定需要很多钱,也和很多大师导演去拍商业片没有任何关系。
问:秦海璐想做导演,参加了创投,她说想做导演参与电影制作整个过程。她还提到今年国产片票房惨淡,被进口片压制得比较厉害。前两年一拥而上出了很多电影,今年热情退潮。据你观察,电影市场中那些只为了捞钱的浮躁资本退了吗?
曹保平:我觉得要用数据说话,用专门做电影产业和研究的数据来证明,通过现象我没感觉到。周围接触到很多项目,很多烂的项目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没有感觉到大浪淘沙后只剩下优质的项目,没有感觉到热情退潮。一方面,热钱进来,推高、推热了中国电影产业,有好的一方面。钱很少的时候也会伤到优质电影,使其遇到的机会更少。我觉得不能简单地做加减法,主要是要从电影本质上提高,这才对中国电影的进步有意义。热钱来或者去,伤害的都是最本质的东西。如何快速提升中国电影质量,比如说在剧作、制作方面进行提高,是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
问:有一个悖论是说,观众火眼金睛,烂片他们不看;但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导演抱怨观众不识货。
曹保平:这是很无奈的,观众是一群最神秘的人,你永远摸不透。当你说观众欣赏水平差的时候,但就是有一些烂到提不起来的片子票房还不错。当然这背后有复杂的原因,比如说大量买票房的问题,大量水军在写软文炒高电影预期,观众被骗进去等等,但你完全没办法跟观众较劲或斗气。因为我看到大量的20多岁的孩子都在疯狂看美剧和英剧,这些剧的编剧、拍摄等各方面水准都很高,比很多电影质量都高。他们是主力,许多网剧,包括英剧、美剧等推得那么热,都是他们这群20多岁受过教育的孩子推的。你说观众欣赏水平很差,可同样是这些看英剧、美剧的观众,也在看我们觉得很差的片子,他们也许是被骗进去的,或者说他们本来对中国电影的期望就不高,也许就是借看电影谈个恋爱。所以不能跟观众较劲,你无法分辨观众,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
关于电影环境 热钱是把双刃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