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影院?“观众数据与电影制作”金爵论坛举行
中国电影市场蓬勃发展,观众也对电影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越来越多轻度观众走入影院,但同时电影重度观众也在流失,导致影院观众的年均观影频次下降。在6月20日下午的以“观众数据与电影制作”为主题的金爵电影论坛上,凡影携手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解析“中国电影市场总票房影响要素”,公布“2016-2017中国电影观众行为调查”,并邀请前迪士尼全球市场研究副总裁特德·斯基德莫尔进行电影营销的介绍。在圆桌论坛上,中国制片人黄建新、好莱坞资深导演詹姆斯·古恩等电影人,分享了大制作电影各环节的执行与管理经验。
数据分析:中国电影观众又变了
关于中国电影市场总票房影响要素分析,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研究员陈沁从潜在消费群体、社会总消费水平、电影竞争力等多方面下手整合数据,从中可以了解到,我国民众消费习惯较为固定,约11%的收入花在休闲娱乐上,而电影的占比在2016年有所下降。
陈沁
电影市场去年发生了一项重要变化,影院观影比例从2015年的30%上升至43%,更多的人进入了影院,这主要是由年均观影不足6次的轻度观众带动,重度观众反而有所流失,或说“退化”成了轻度观众。2016年在下降的还有电影的映前认知度,通常情况下,观众需要先知晓电影之后,才可能在上映时购票观看。而从数据中可以了解,2016年观众整体知晓电影的比例在下降,国产电影、进口片皆如此,这恐怕还是和整体娱乐业竞争更加激烈,娱乐信息更加丰富有关。
特德·斯基德莫尔
这些庞杂数据的研究,是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电影营销专家特德·斯基德莫尔分享了他在迪斯尼、好莱坞的经验。他认为找到电影的“定位”非常重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脱颖而出,“首先要找到目标观众,并提前检查宣传物料能否达到目的,再制定传播策略及实施方案,通过观众反馈不断修正。”
品质电影:制片操作如何更有方
理性的数据分析能帮电影人梳理思路,身在一线的他们也更明白,“我们要不断做出标新立异的东西,给观众情感共鸣,才能吸引观众进影院,这是只看数据不能发现的事情。”《银河护卫队》系列导演詹姆斯·古恩如此提到,他在电影中使用经典歌曲、家庭等元素激荡起观众感情,为电影口碑加分了不少。
詹姆斯·古恩
对于《银河护卫队》这样拥有广泛影响力的电影来说,选角也是重中之重,该片的选角导演莎拉·费恩就和黄建新进行了中美电影选角的过程对比。莎拉·费恩透露在美国成熟的电影工业中,有约700位职业的选角导演,甚至有了自己的工会,他们主要任务就是“从上千位候选演员中向导演推荐最合适的几位”,以及“推动演员之间的合作,以形成默契。”
黄建新
好莱坞的成熟体系让黄建新十分羡慕,他表示中国演员很多是“全栖的”,“要参加综艺,毕竟同样的时间,综艺赚的是钱是电影的十倍。”这就导致中国演员的档期很难敲定,对于当红的演员,要“提前12个月到18个月去预约”,而在好莱坞,预约档期所需提前的时间为“最短1个月,最长12个月”。黄建新感慨:“在中国,合适的演员跟熊猫一样稀缺。”
黄建新刚结束汇集五十余位明星的《建军大业》监制工作,他分享了这部电影的选角过程与演员协调妙招:“首先对于形似是有要求的”,他们先从外形下手,在房间内贴满历史人物与候选演员的对比照,最终再定下人选。在邀请演员、协调档期方面,黄建新还有从美国学来的妙招,以前国内的拍摄行程大多随导演、演员的情况随机变化,但《建军大业》拍摄计划是锁死的,拍摄计划被落实到了具体的日期,他们再拿着日期去邀请演员,“于是就容易多了,我们拍摄也是奇迹,完全按这个表拍,一天都没错过。”不过他也承认:“我们是沾了历史题材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