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21

每日新闻44

 

金爵电影论坛聚焦悬疑、科幻和武侠  打磨有灵魂的类型电影 观照内心世界

《每日新闻》记者 陆安怡

 

如今,电影市场趋于稳定,并逐步进入常态化,类型电影呈现出较大的市场需求。对于中国观众而言,类型电影早已不是新鲜话题。昨日下午,数位业内大咖齐聚主题为“中国类型电影思考和探索”的金爵电影论坛,聚焦悬疑、武侠和科幻三种电影类型,探讨对于类型电影的期待与想法。他们认为,类型电影要用心挖掘人物、创作故事结构,打磨出有灵魂的作品,才能引发观众共鸣,契合人们对于类型电影的市场预期,从而实现良性发展。

 

悬疑电影:好作品投射内心 观影中感受心灵震颤

在编剧、导演崔斯韦看来,电影具有“容器”的属性,能够容纳不同故事,而故事的特点则体现了不同的意义和需求,这也就是电影类型之间的区别。

其中,悬疑片是一种特殊的“容器”,“一部优秀的悬疑作品,不仅需要复杂烧脑的桥段,更不可或缺的是一种直指人心的力量,能够反映出人物信仰或某种社会问题,引发观众深思。”

然而,更为重要的后者却常常被忽视。崔斯韦认为,创作者不应该把复杂的故事简单化,而应该关注人心,“人性善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创作者需要在悬疑片中构建出饱满的人物形象,通过呈现出其与亲友的关系、个人存在感、孤独感等等,达到一定的深度。

“对于自我最深度的认知,也就是对于社会最深刻的认识。”导演蔡尚君表示,悬疑大师希区柯克的作品能够给观众有益的心灵震颤。 “因为优秀的作品能让观众找到自己内心的投射”,在悬疑电影设置的情景中,观众可以满足本能诉求,寻求刺激感,从而拓展自身生活的广度。

 

科幻电影:建立起观众与电影的市场契约 做好梦中之梦

 悬疑电影需要关注社会现实,科幻电影则重在放眼未来。

谈及科幻电影,很多人会联想到美国大片,他们大多讲述了超级英雄拯救世界的故事。而中国科幻电影的尴尬之处在于,国人很难接受科幻片的中国元素。导演张小北举例说,《火星救援》放映中,不少影迷在片子出现中国航天局的时候笑场了。

 “很多人对科幻片的印象就是海外电影,而不相信中国能拍出优秀的科幻片。”张小北表示,如何提升文化自信正是中国科幻电影目前面临的难题。的确,当下,中国还没有一部足够有份量的科幻电影,“但我们必须做中国科幻电影的铺路石,希望后人能够避免我们踩过的坑,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稳健。”

他认为,解决文化自信方面的关键在于时间和市场,“电影和观众之间要建立起市场契约,而观众需要培养,拥有越多的观众,就会促进科幻电影的发展,从而产生愈加优秀的作品。”

在过去30年中,国内出现了很多科幻类的文学作品,如今,不少影视公司囤积了大量科幻IP,“所以中国科幻片不缺创意,重要的是,得脚踏实地将其改编为电影作品。这样,观众会与科幻电影建立起市场契约,促使科幻电影不断地推进。”张小北说。

谈及将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科幻作家王晋康表示,影片要保留原作的灵魂。“小说和电影之间隔着一道鸿沟,两者的人物塑造、故事结构都是不同的。改编要从人物的原始驱动力出发,保留原著的精气神。”科幻作家潘海天说。

张小北表示,科幻电影不仅是梦中之梦,还是工业电影金字塔的塔尖,相信未来两三年,中国影视市场会出现不错的科幻电影。

 

武侠电影:用创新方式讲述浪漫情怀

科幻电影体现了人们对于未来世界的畅想,而武侠电影则饱含创作者的浪漫情怀。

中国的武侠电影曾盛极一时,在作品方面,《卧虎藏龙》捧得奥斯卡奖,《英雄》在北美外语片票房排行榜中名列前茅;而在演员方面,更是涌现出世界级影星,让“KongFu”走向全球。

“每类影片都有其生命周期,武侠电影经历了武打化、舞蹈化和神仙化。”导演宁浩表示,如今,观众对武侠电影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而它能否重回巅峰,在于其能否融合新鲜的元素。

近年来,一部《绣春刀》收获了不错的口碑。宁浩表示,导演路阳在影片中融入了自己的理念,使观众能够在武侠世界中感受到身不由己的境遇感。

 路阳认为,武侠只是导演讲故事的手段之一。他举例说,徐克导演的《新龙门客栈》和“狄仁杰系列”让武侠走出江湖,来到庙堂之上,为武侠电影带来了更多可能性。“武侠电影可以生长出不同的形态,期待这类影片能够更好地发展。”对此,宁浩表示,武侠电影要取得新的发展,就得有所创新。

 

VCG111115015841.jpg

导演张小北表示,文化自信正是目前中国科幻电影最大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