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21
每日新闻35
电影中的工匠精神具体且无处不在
《每日新闻》记者 郦亮
昨天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电影论坛聚焦“用工匠精神打造中国电影”,这个看上去很大的议题,在冯小刚、陈可辛、张大春和刘震云看来却非常具体。电影所需要的工匠精神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而这主要是体现在电影的几大关系之中。
导演与编剧:应该是相互服务的关系
张大春是台湾地区著名的作家和编剧,和很多大导演都有合作。和名导胡金铨的一段交往让他印象深刻。一次,张大春和胡金铨合作拍摄一个关于春秋的电影。张大春的剧本里写有“你的大恩大德,我来生犬马以报”这类的话,胡金铨说必须要改。张大春不解,胡金铨解释说,春秋时期的人应该还没有“来生”这样的观念。张大春顿时觉得,一代名导的工匠精神十分了得。
对电影工作者而言,工匠精神就是体现在这种细微的关系之中。导演冯小刚和编剧刘震云合作多年,从《手机》到《1942》再到《我不是潘金莲》。刘震云昨天说,他曾多次对冯小刚坦言,自己或许是一个好作者,但不是一个好编剧,因为他的小说化的写作,往往让导演感到为难。于是他总是细致地揣测导演的意图,希望自己的文字描写能够更顺利地转换为影像。冯小刚也说,刘震云是一个编剧创作非常小说化的人,剧本中经常有“冬去春来”这样的话。这在文字中虽然是信手拈来的,但是作为导演的他,却难免要细细琢磨如何将这“冬去春来”化为影像。也就是在这相互揣摩之中,一种很精细,被称之为“工匠精神”的东西就一直在涌动。
对于这一点,张大春说得很透彻。他说,如果套用文化大家梁实秋谈翻译的说法,翻译不是艺术,也不是创作,而是服务。那么编剧和导演之间,也是一种一个创作者为另一个创作者服务的关系。在这个关系中,没有神、没有老大,也没有债主,有的只是相互揣摩,相互服务,这也是一种“工匠精神”的体现。

导演冯小刚谈中国电影的“工匠精神”。 《每日新闻》记者 张瑞麒 摄
导演与观众:尊重观众,还是尊重对手?
其实导演自己在进行思考,实践工匠精神的时候,也难免会受到一些外在因素的牵制。陈可辛就说,他也拍过一些由小说IP改编的电影。其实他们拿到剧本的时候都是诚惶诚恐,因为明明自己知道拍出来的电影无法超越小说,但还是要拍,因为IP就代表了观众量,就代表了电影的票房。所以还得顺着观众来。他说,有时拍的情节并非出于导演的本意,而仅仅是商业上的考虑,这就让导演颇为无奈。
对很多导演来说,观众就是上帝,但是冯小刚却不这么认为。他说,近年电影圈是拍了一些垃圾电影,但如果没有那么多观众去捧场,没有“越烂越卖”,怎么会有垃圾电影的生存空间?所以电影现状如此,观众也不是没有问题。
按照这样一个逻辑,如果一味将观众当作上帝,一味顺着来,这样合理吗?冯小刚显然是不认可的。他说,与其说观众是导演的上帝,不如把观众当成导演的对手,“我们要将观众当成很不好对付的对手,我们要以最大的诚意去征服观众。要像尊重对手一样尊重观众,而不是只尊重观众的钱。”在冯小刚看来,只有在征服观众这个强劲对手的过程中,导演才能真正地实践工匠精神。
但是把观众当对手,而不是上帝,这绝不是几句口号就能实现的。用陈可辛的话说,现在电影备受资本裹挟,而资本往往代表了观众的最大数,在拍电影的过程中,导演其实自由发挥的空间越来越小,只能照着大数来。这是一件非常无奈的事情。多年来,冯小刚一直在努力摆脱这种资本裹挟。这一梦想终于在最近拍摄的《芳华》中得到实现。冯小刚说,这部电影是完全由他个人投资的一部电影,“我的历程跟很多电影导演相比都是反的,别人是先拍文艺片,再拍商业片。我是先拍商业片,赚了不少钱后,现在来拍文艺片。”冯小刚说,正因为自己投资拍片,他现在已经进入了自由王国,在拍摄的过程中,不用考虑讨好别人,只讨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