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21
每日新闻34
2017“中外影视译制合作高级研修班”结业仪式暨成果发布会昨在沪召开
三年助力500多部中国作品获多语言推介
□《每日新闻》 记者 陈颖婕
昨日上午,由文化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举办的2017“中外影视译制合作高级研修班结业仪式暨成果发布会”在上海召开。今年,来自亚洲、欧洲、拉美、非洲和美洲地区共28个国家的40余位电影产业相关管理机构、电影公司机构负责人、电影人、翻译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会议总结了三年来“中外影视译制合作高级研修班”的成果,并对中外影视译制合作未来给出了美好展望。
近1600部中国影视剧在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
作为“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的一部分,“中外影视译制合作高级研修班”自2015年首次举办以来,三年共邀请了全球50多个国家170余位专业人士来华研修,推动了100多个中外影视机构的深入交流,500多部中国作品通过研修班及中国文化译研网平台得到了多语言推介,近百部优秀作品在中外专家共同努力下得到了高水平译介或合作推广,并走向了国际市场和主流渠道。
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在成果发布会上说,当今中国,文艺创作空前活跃,优秀影视作品大量涌现,希望全球汉学家、翻译家深入翻译和推介中国文化,以影视为媒,进一步拉近中外人民的心灵距离。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张宏森也说,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积极参与中外人文合作机制,通过实施多项重大影视“走出去”工程,已有将近1600部中国优秀影视剧译配成36种语言,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让世界人民对中国有了更真实、全面、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影视作品多语言数据库项目昨发布
“影视互译,文化共享”,在研修班成果发布环节,蒙古国国家公共广播电视总台、塞尔维亚国家电视台、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澳大利亚SBS电视台、日本大富电视台、匈牙利电视中心有限公司、尼泊尔阿尼哥协会等机构的负责人发布了与中国的多项合作。
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上海市广播影视制作行业协会、八一电影制片厂、四达时代集团、中国文化译研网、中国传媒大学等机构联合发布了中国影视作品多语言数据库项目。

2017“中外影视译制合作高级研修班结业仪式暨成果发布会”在上海召开。 主办方供图
《明月几时有》亮相上海逐“金爵”
许鞍华周迅的家国情怀让观众动容
《每日新闻》 记者 陈宏
6月18日,著名导演许鞍华的全新力作《明月几时有》亮相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举办“海上生明月”参赛片发布会。监制李恩霖、林炳坤,导演许鞍华,主演周迅、霍建华、郭涛亮相。四位主创现场大玩“飞花令”,借“月”抒发家国情怀,个个表示如果身处乱世,也会同片中人物一样奋起抗争,甚至希望拥有不同的超能力来对抗外敌。而发布会当天下午,该片还在上海影城举行了金爵奖竞赛片官方放映,首批千名观众看完纷纷表示被打动。
许鞍华周迅“愿意加入游击队”
即将在7月1日上映的《明月几时有》,首度将香港历史上著名的“胜利大营救”搬上银幕,演绎平凡小人物面对战乱所做出的人生抉择。在发布会现场,许鞍华与周迅一同表现出“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纷纷表示如果身处战乱年代,自己愿意加入游击队!
许鞍华导演表示,如果自己生逢乱世,一定会为救国贡献力量,“要在绝望中做有希望的事!”而女主角方兰的饰演者周迅也表示会投身抗敌,“电影拍摄的时候都是实景,带给我非常强烈的身临其境感,我当时也在想,如果我身处在那个年代的话,我相信我也会去加入游击队。戏中方兰做这个决定是很自然的,因为她有一颗爱国的心。”
许鞍华说,拍摄《明月几时有》意在赞美平民英雄的高尚精神,“这些主角个个都是普通人,但他们做了这么酷的事也不认为自己是英雄,这更让我觉得他们真的很伟大。我希望让大家都了解这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了解到今天的安乐不是没有人付出的。”
“爱国者联盟”脑洞大开
电影《明月几时有》中,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从自己的行业走出来,加入到抗争队伍中。作为“李锦荣”和“茅盾”的饰演者,霍建华和郭涛表示,如果战争真的发生,他们会选择另一种方式贡献自己的力量。
发布会上,面对戏中拥有百般本领的李锦荣,霍建华坦言现实中自己未必有这么多技能,“但我想号召年轻人一起抗争,毕竟群众的力量才是巨大的!”而郭涛表示,虽然戏里自己演的是文人,但神枪手却是他一直心心念念想要诠释的角色,“如果是我,我会选择投笔从戎,做一个像刘黑仔那样的神枪手,上阵杀敌!”
更有趣的是,“爱国者联盟”的四位成员现场还脑洞大开,纷纷表示“希望选择一种超能力来保家卫国”,比如郭涛希望变成“飞毛腿”,周迅表示最想要一件“隐身衣”,因为这些超能力都能帮助到那段历史中的人。

《明月几时有》导演许鞍华携三位主演亮相。
《每日新闻》记者 张瑞麒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