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20

《比海更深》:我们终究未能成为理想中的自己

 

文/龚金平
 

影片《比海更深》(2016)延续了导演是枝裕和一贯的风格,并不热衷于制造强烈可见的外部冲突,也不喜欢把人物置于绝境之中然后让人物与命运抗争。确实,普通人的生活没有那么多激烈动荡的命运起伏,也鲜少那种你死我活的交锋,更多的是在无声无息的时间流逝中深味那些琐碎的烦恼,那些似乎触手可及的小幸福、小感动,以及在挣扎之后生活仍然毫无起色的失望。


《比海更深》关注的正是一位中年废柴男良多那些具体却又钻心的苦恼:前妻正在和一位看起来更成功的男人交往,这让他醋意大发;他想为儿子买一套运动装备却有心无力;自己钟爱的写作事业再难有突破,离上次获得文学奖已有15年了;自己过得穷困潦倒,交不起房租,付不出赡养费,指望赌博来改善处境只是加速了人生的一败涂地;他甚至堕落到经常去母亲那里翻箱倒柜想偷点养老金,想找到父亲留下的“古董”……


良多庸常而失败的人生看起来令人绝望,但其实并没有比大多数人更悲惨。因为,大多数人可能也在经历类似良多那样的不如意,那样的灰暗消沉。人生真正的痛苦不是经济上的困窘所带来的物质生活的捉襟见肘,而是胸怀志向且自视甚高却在生活的泥沼中无能为力的那种失意。良多如果不是曾经在写作上成功了,他一定也可以做一名普通的职员,过着平凡的生活。但是,良多做不到,他曾是一位“作家”,是对生活和自我有期望的人。当良多深陷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间终究意难平时,他也抗争过,但徒留无力的喟叹。


影片的情节设置围绕那场预期的台风而分为三个阶段:台风到来之前虽然看似风和日丽,但良多已经如困兽般无力突围(用时69分钟);台风之夜因母亲的小心计,良多和前妻、儿子得以共处一室,甚至躲到游乐场的滑梯里共享风雨中的温馨时刻(用时39分钟);台风过后,良多、前妻、儿子三人像是一个平凡的家庭一样去赶地铁,母亲在楼台亲热地挥手告别(用时6分钟)。当然,由于影片整体性的平和克制,台风前的段落更为饱满,全方位地介绍了良多的处境,他和町田之间的关系,他在工作中假公济私的行径,他和姐姐之间的小冲突,他和前妻之间的矛盾性情感。也就是说,影片将一个类似“建置”的段落发展成了一部影片,然后在台风之夜为良多提供了虚幻的解脱,亲情似乎近在咫尺,人生的失意在那一刻烟消云散。台风之后,影片只用了几分钟交代良多穿上父亲的衬衫之后隐隐完成了心灵的升腾,人生似乎又充满了希望。


从篇幅安排来看,创作者并不想为良多提供缥缈的希望,甚至不想让观众相信每一个善良而坚持的个体都能获得成功,而是只负责冷静客观的呈现与还原,尽量隐去了道德评判和情感流露。这确实可以成为影片的一大优点,即用纪实性的细节与场景召唤观众对人物处境与心境感同身受的共鸣。


同时,为了使影片区别于对日常俗世的“零度纪录”,影片也在许多不经意的生活细节中镶嵌了许多极具哲理性的人生感悟。如良多的那位女客户在感慨自己的人生时,说“我人生究竟哪一步走错了”?又说“路怎么转都是我的人生”。这都让良多颇有感慨,甚至记在记事本上。还有良多的母亲说的,“男人总是在追逐已经失去的东西,梦想着无法实现的愿望。”“幸福这种东西,没有牺牲就不能拥有。”甚至良多的老板也没有来由地说了一句“偈语”:“有勇气成为他人的过去,才是真正成熟的大人。”这些话语被创作者细心地编织在人物的日常性交流中,因而并不显得突兀,但又分明能引起影片中人物及观众的深刻触动。只是,影片本意是表现普通人的普遍性悲剧,但又为良多设置了那么多道德瑕疵(赌博、偷母亲的钱和父亲的古董、不付赡养费、假公济私、敲诈勒索),这不仅影响了观众对于这个人物的情感立场,甚至也影响了影片的主题建构。观众有理由相信,良多的人生困境并非由于人生的无常或者命运的冷酷,而是由于个体性的性格与道德缺陷,这多少会影响人物命运的典型性。


影片的片名来自于邓丽君一首歌中的歌词,可能表达了创作者的一种疑问,即一个人是否会对谁爱得比海更深。对影片中的人物来说,高谈这种深沉的爱似乎有点奢侈,因为他们都在为生存而奔波或挣扎。但是,在这种日常性的生存与生活之外,每个人的内心其实都有或曾经有一个巨大的期望与失落,这才是比海更深的渴望与遗憾,即我们终究没有成为理想中的自己,终究没有过上自己憧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