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20

每日新闻29

 

国际影视市场电影市场启幕
展览创投都有新亮点

《每日新闻》记者 陈宏

 

昨天上午,2017年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国际影视市场(电影部分),在上海展览中心正式启幕。每日新闻记者了解到,由于国内电影市场的发展,今年的中小参展商比以前多了很多,这跟电视市场正好形成了有趣的反差,而除了展览,针对电影新人的创投项目,今年也有诸多亮点,像演员秦海璐想首次做导演,也来这里找项目合作的可能性。

 

中小参展商变多了

昨天上午9点钟,每日新闻记者赶到上海展览中心时,中央大厅序馆的注册中心处,已经排起了长龙,参展商、观众、嘉宾在排队注册入场,场面热闹非常。有一位老电影人告诉记者,他在前两天的场刊《每日新闻》上看到,国际影视市场在一开始创办时,只在上海影城的会议室里摆几张桌子,对比如今的状况,让他感慨万分。

同样感慨万分的,还有聚集在上海国际电影节20届纪念图片展处的观众。有一位女士仔细地看着每一届的评委阵容,和获奖影片,不时还拿起手机拍下来,记者问她对什么感兴趣时,她说,看到那么多熟悉的面孔,已经去世的或者仍活跃在当今影坛的,能感受到中国电影的一个传承,而自己拍下来的,是一些影片的名称,“想回去好好看看这些获奖的经典影片”。

观众很投入,参展商也同样如此,很多制片方都在展台边醒目地挂上了海报,不放过任何一个宣传的机会。据市场负责人杨乐乐透露,此次展览内容覆盖影视投融资、后期制作、发行、营销、法务、游戏等领域,互联网、衍生品、影院服务等产业元素的加入,使得市场分类更加多元化。尽管本次展厅面积和去年持平,但电影专项市场就有250多个参展商,中小参展商更是多了很多,“这也算是这个市场的新特点,中小公司期待能在中国电影这个快速发展壮大的市场分一杯羹。”

 

秦海璐也来创投找方向

今年是“电影项目创投”十一周年,共收到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380个项目申报,不仅数量比去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还突破了历年的报名纪录,项目总体质量十分亮眼,类型也呈现多元趋向。经过评选,今年共有来自6个国家和地区的30个项目入围创投,其中10个入围“青年电影计划”子单元。“电影项目创投”创办以来,已促成、孵化了多部项目完成、上映,包括《钢的琴》、《白日焰火》、《十二公民》等优质项目,还推动了刁亦男、权聆、张猛、徐昂等青年导演走向国际舞台。 

参加今年上海电影节创投的既有著名导演携手新秀的最新项目,如藏族导演万玛才旦以制片人身份与新人旦增尼玛合作的新项目《遥远的经幡》,资深编剧与导演盛志民携新人王博的《上海姑娘》,刘仪伟作为监制参与新人导演石粲锐的项目《暴徒》,谢飞与王垚导演一起制作的《山海之间》等等。此外,两度入围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的导演刘浩,此次携《喜服》入围创投;《逆光飞翔》导演张荣吉再次与监制陈宝旭合作带来了新项目《下半场》,知名纪录片导演杜海滨与多位电影人合作开启了他的首部剧情片《夜行者》,耿军则继续带了东北题材新作《东北虎》来参加,演员秦海璐也首次作为导演带来《一意孤行》项目,演员蓝正龙、赵毅、李晓川以及影评人藤井树、刘硕等,也分别有项目入围。

 

专门为“一带一路”设推介会

“一带一路”是本届电影节的重头戏之一,像报名影片就收到来自47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影机构提交的1016部报名影片。不过,和这些国家电影的交流合作,并不仅仅是参赛而已,像昨天在国际影视市场内,“‘一带一路’电影文化国别推介”全天候举行。市场负责人杨乐乐告诉每日新闻记者,电影市场内设立了“一带一路”主题馆,为沿线国家的电影机构人士交流、交易和交友提供便利。

“我们这次已经跟‘一带一路’国家的代表,签订了很多协议。”他说,这次在电影市场内,各沿线国家的主要电影节或者嘉宾,“以每小时一场的频率,来介绍自己国家的产业情况、拍摄的环境、制作的资源,他们一方面是希望让国内电影人了解自己国家电影产业的情况,另外也想寻求中外合拍、让中方人员去到这些国家取景的信息。”

他还透露说,目前这样的介绍,是功能性、推广性的,“他们没有单独设展位,但我们组委会为它们专门设立了主题馆,来做展示。未来的交流应该会更多更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