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20

每日新闻26

 

背景:“拍摄京剧经典传统大戏电影工程”

其实,一批优秀戏曲电影集中涌现,包括这次上海国际电影节首设“中华戏曲电影”单元,都带着很深刻的背景。这个背景就是“拍摄京剧经典传统大戏电影工程”(简称京剧电影工程)。从官方公布的信息来看,京剧电影工程早在2013年1月6日就已宣布启动。这个工程是由中央领导同志倡导,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北京、天津、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支持下,在京剧电影工程领导小组的具体组织下,由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天津京剧院、天津市青年京剧团、上海京剧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北方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以及首都京胡艺术研究会、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共同参与的历史性文化工程。

京剧电影工程首批用4年多时间拍了10部京剧电影,除了此次“中华戏曲电影”单元的6部,还有《龙凤呈祥》、《霸王别姬》、《状元媒》、《秦香莲》等4部京剧电影。这些电影都是在此次展映的6部电影之前完成的。值得一提的是,10部戏曲电影中,上海京剧院等主导完成的有两部,由尚长荣和史依弘主演的《霸王别姬》,以及此次展映的《萧何月下追韩信》。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拍出了10部制作精良的戏曲电影,而且据称在首批10部电影完成之后,即将开启第二批电影拍摄计划,应该说,这个“京剧电影工程”的立项与实施,是具有极大的魄力和勇气的。有关方面已经将这件事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他们指出,这个“京剧电影工程”是举全国之力,实施的一项民族文化和京剧艺术的宏扬工程。同时,也是文化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广、意义最为深远的一项利用电影手段对传统京剧进行保护、推广、传播的跨越工程。

那么,为什么要在现在这个时候,投入如此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推进实施这样的“京剧电影工程呢?
 

动因:从电影借势京剧,到京剧借势电影

将作为舞台艺术的戏曲拍成电影,用高科技的手段记录下戏曲的唱念做打,这对于戏曲艺术的留存当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人们还能看到梅兰芳的表演,欣赏大师的一笑一颦,这都是因为电影的功劳。这一点对于当代戏曲来说同样适用。就以上海拍摄的《霸王别姬》和《萧何月下追韩信》来说,《霸王别姬》主演、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已经77岁了,而主演《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京剧表演艺术家陈少云也已经69岁。虽然两位名家依然宝刀不老,但是毕竟作品中的很多程式动作具有极高的难度,即便艺术家愿意上,爱惜艺术家的观们也不会愿意看到他们承担风险,所以今后在舞台上看到艺术家进行全本演出的机会显然是有限的。在这个时候,戏曲电影的意义就显现出来了,因为电影留存了艺术家巅峰时期的表演,人们想看随时都可以看到,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也成为了进行戏曲研究的重要依据。

当然,将戏曲拍成电影,可能是因为另一个方面的因素更为紧迫。说起来,京剧与中国电影的渊源颇深。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了由京剧大师谭鑫培主演的京剧电影《定军山》,这也成为中国电影的开山之作。时过境迁,不同的是,那时,京剧正处于鼎盛期,而无论世界电影还是中国电影都在蹒跚学步的阶段,中国电影选择以一部京剧起家,算是借京剧的东风来造势。如今,电影已成为主流艺术形式,而京剧则陷入难言的没落之中。这一次,是京剧借电影之势。

滕俊杰是《霸王别姬》和《萧何月下追韩信》两部戏曲电影的导演。在他看来,国粹艺术借势电影,为戏曲走近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开辟了一条道路。为了能让观众走进电影院,滕俊杰在拍摄前做了不少功课。面向大学生群众的调查结果显示,如果只把舞台京剧简单地搬上荧幕,大学生很少会来看。但如果用新的手段和方式来做这部电影,譬如用3D现场实拍的方式,年轻人可能就会有兴趣,即便上当也会去看一次。滕俊杰认为,如果看了这部电影,能让年轻人得到一点京剧艺术的浸润的话,也就值了。

戏曲电影的上映效果也确实如此。《萧何月下追韩信》展映时,观众中很多都是80后、90后,他们中不少从来没有看过京剧,却被3D电影这个噱头吸引过来了,结果看了觉得京剧还挺有意思,决定要去找其它的京剧来看。显然,他们中就有未来的戏迷和票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