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20

变形金刚IP成功秘诀在哪?影院如何应对网络冲击?听听大佬们怎么说

 

在近几年的影视行业里,IP话题持续火热。而在IP全产业链这条道路上,要通过怎样的培育、营销,才能打造出超级IP?在中国电影公司一波接一波的海外并购浪潮下,他们又遭遇了怎样的中外差异与难点?6月19日上午举行的这场“IP全产业链开发与中外电影行业差异”论坛上,万达文化产业集团高级副总裁曾茂军、博纳集团董事长于冬、时光网CEO侯凯文、阅文集团CEO吴文辉、中文在线执行董事戴何忠、美国AMC院线执行副总裁伊丽莎白•弗兰克等共聚一堂,探讨以上话题。

 

1 - 副本.jpg

 

打造IP前要先“做规划”

现在国内处于开发状态的IP越来越多,但其中大多实际成果并不尽如人意,到底怎样的IP才称得上具有真正价值?嘉宾们分别在“鲜明的人物特色、有趣的世界观、强故事核、大的拓展空间”等方面达成共识。

若找到了具有真正价值的IP,还需提前做好规划。曾茂军列举了他从美国考察回来的经验,“不能把IP想得太美好,全产业开发是个误区。”他认为目前市场上火热的不少IP其实并不适合做类似游戏、主题乐园等方面的开发,盲目的开发只会造成失败,“从一开始规划就要知道,这个IP养成的路径是什么,要清楚的知道我们的目标群体是谁。”

作为IP全产业链开发的优秀代表,《变形金刚5:最后的骑士》本周将在国内公映,侯凯文对于“变形金刚”IP数十年的发展深有感受,从玩具,到漫画,再到电视剧电影,“任何IP都要回到心灵,从心开始。”

谈到变形金刚,曾茂军也有话说,他透露“变形金刚”系列电影成本奇高,对于这一IP而言,“电影的作用只是保持IP的热度,他们是靠‘变形金刚’的其他产品赚钱。”他由此延伸思考:“做IP的全产业链开发,要知道IP的侧重点,主要靠什么盈利,还有比如《秦时明月》,电影收益亏本,但是游戏收入非常高。任何一个IP在属于它的领域都是有价值的,后期要不断培育、营销,才能变成超级IP。”

包容才能促进电影、影院进步

5年前,万达曾以26亿美元拿下美国院线AMC,并在此后踏上“买买买”的海外并购之路。曾茂军提到,中外公司整合的最大难点是文化差异,这需要更多的信任、包容、尊重才能解决,“我们万达不对海外的公司派一个人,买进来了,他们就是万达人。”

在国内影院扩张方面,万达的创新举动也引起业内关注,比如他们将艺术品和电影院做结合,起因在于:“电影院是社交场所,如果功能太单一,很容易观众看完片就走,我们想把电影院变成公共艺术鉴赏的场所,只要买了电影票就可以欣赏这些艺术品。” 同时他们也在影院内推出艺术品的复制品销售,“这些顶级艺术家的艺术品太贵了,我们联合艺术家推出复制品让观众购买,特别是艺术家签名的限量复制品,下一步希望做电影衍生品和艺术的结合。”

之所以万达想尽办法要将观众留在电影院,也是因为院线受到了网络平台的冲击,美国院线同样有此烦恼,伊丽莎白•弗兰克承认AMC难以与Netflix等网络平台竞争,但是观众进电影院寻求的是“仪式感”,这是院线的独特优势。《魔兽》在国内的营销方法正说明此点,宣传方鼓励观众穿上里面角色的衣服去影院,并不断进行情怀营销,所强调的就是影院观影的“仪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