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9

电影是讲故事的,内容为王才能取胜 | 业界大佬畅聊供给侧改革

 

中国电影银幕数已是全球第一,同时不远的未来,中国也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电影票房的不断增长,反映的是观众对优秀文化的巨大渴求。但2016年国内票房增速放缓,这让业界未雨绸缪,思考将发力点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推进电影产业的结构性调整。6月18日下午举行的中国影视领袖峰会论坛就讨论了“中国电影产业的供给侧改革之路”。任仲伦、王中磊、曾茂军、王长田、廉洁等电影行业的方向掌舵者、龙头企业大佬、文化产业的投资大腕、行业精英汇聚一堂,为我国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建言献策。

 

1.jpg

 

2.jpg


 
供给侧改革是必须面对的痛点
 
2015年左右国内迅猛增长的电影市场,曾让行业人士过分乐观判断“市场会越来越大”,直到去年,市场增速放缓,这才引起了业内思考。“中国电影可供给的有效性在下降”,上海电影集团董事长、总裁任仲伦在论坛前的发言一针见血地指出,国内的电影数量增加了,但观众的满意度、对需求的满足度并没有增加,每家影院的效益在下降。他认为当下,讨论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供给侧改革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痛点,经过努力,把它变成亮点,认真思考我们的未来。”

 

任仲伦.jpg

任仲伦

随后上台的IDG资本全球董事长熊晓鸽,作为中国电影业内公司的投资方,认为:“供给侧改革最重要的是盯住故事本身,电影是讲故事的东西,故事有没有人愿意看,这才是行业成功最重要的标志。”
 
并购只是开始,未来属于整合与创新
 
一年前,万达以35亿美元并购了美国知名的传奇影业,此事曾震惊世界,“中国要想国际化,就得走出去,最好的方法就是并购”,万达文化集团高级副总裁曾茂军在第一场论坛“供给侧改革之资本力量:影视并购后如何强筋壮骨?”上解释了万达多次进行并购的原因。同时他也透露万达未来考虑的是全产业链的布局,“把美国的电影工业体系和中国的人才相结合,进而延伸到影视乐园、衍生品等全产业链领域。”

 

曾茂军.jpg


曾茂军

提及全产业链布局,光线传媒近两年也是引人注目的,比如并购猫眼电影。光线传媒董事长、总裁王长田介绍,猫眼目前已计划独立上市。对于投资,他最看重对方公司的内容、方向“和我们的战略吻合”。

 

王长田.jpg


王长田

完美世界影视有限公司董事长、CEO廉洁也认同道:“个人投资的理念,是要用超过六个月去了解对方公司。”他举了投资嘉行传媒的例子,透露用了超过半年时间去考察公司,最终定下决定,“我们一定要考虑战略,抓住市场上新的现象,要走到到时代的前沿。”
 

廉洁.jpg

 

廉洁

弘毅投资董事总经理崔志芳,作为投资人,也谈到了自己的投资理念:“我们在估计一个行业的价值时,首先看到的是基本面,接着再看有多少投资的空间。”同时,她也对影业并购现象提出建议,“长期来讲,并购后,如何真正整合起来,形成协同效应,还是要看文化和人才方面的整合。”

 

崔志芳.jpg


崔志芳


 中国电影不缺天才,缺人才
 
中国近些年虽然国产电影数量迅速增长,但真正有口皆碑的作品并不多。对于此现象,在第二场论坛“中国电影如何将观众留在座位上”,任仲伦分析了三个原因:1.目前影视行业供给有效性和供给品质出现一定问题;2.内容形式样式不够多样,容易造成跟风的现象;3.缺少真正能够打动人心、引起共鸣的作品。
 
中国电影想要升级突破,需要的是好莱坞的成熟体系,或《摔跤吧!爸爸》那样的好故事呢?任仲伦认为,拥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不缺故事和文学作品,“但把文学转成电影时,很大一个问题是制作,制作方面的人才非常欠缺。”

 

王中磊.jpg

王中磊

“中国持续产生高质量院线电影能力相比美国差距仍较大。”华谊兄弟CEO王中磊颇认同任仲伦的观点,他同时觉得,中国电影想要突围,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内容,“我们作为内容的创造者,为了数据拍电影,其实是个笑话。我国观众对电影的判断是非常清晰的,不仅只是为了娱乐。”引力影视投资执行董事姜伟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资本进入国产片是好的,但是资本和被投资人似乎着急了点。好内容是做出来的,不是抢出来的,这行业需要沉淀来做。”大地影院集团总经理于欣最后总结感慨,电影行业还是“内容制胜,内容为王”。

 

姜伟.jpg

 姜伟

 

于欣.jpg

于欣

此外,本场论坛还给电影行业带来惊喜。论坛尾声,每日经济新闻联合上海电影集团隆重发布《强影之路——中国电影产业供给侧改革白皮书》。该书从票房•需求、放映•发行、电影•资本、展望•总结四大维度出发,以权威数据为基础,梳理近十年以来中国电影各层面的发展以及不足,结合缜密研究,并邀请专业人士进行深度剖析,以窥未来中国电影的强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