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9

每日新闻14

 

6万份《2017市民观影手册》免费发放

让影迷更快找到心仪电影


□《每日新闻》记者 陈诗松

 

今年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佳片如云,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影片之外,更多的影片像是散落在沙滩上美丽的贝壳,假如不细心寻找,是发现不了它们的光彩的,这时候,《市民观影手册》就能发挥出独一无二的作用。在手册里,观众可以找到每一部电影节期间上映影片的“黄金点评”。配在每部电影旁的一段短短的文字,凝聚着一大批专业影评人和电影发烧友在幕后挑灯夜战的心血,是为影迷朋友们细心总结的精华。今年,《市民手册》和《观影手册》首度“合体”,两者的结合将造福更多影迷。  

 

让好的电影找到对的观众    

《市民手册》原名《电影手册》,是一本由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官方制作、免费派发的小册子,诞生于2006年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一般于公开售票日的前两天在地铁、CBD商圈以及所有电影节展映影院现场免费发放。
       

最初,这本《电影手册》只是简单地拷贝电影节场刊的故事简介;2007年,《电影手册》首次引入影评人写作机制,邀请影评人为《电影手册》撰写专业简介,内容包括“一句话剧情+影片简短点评+一句话看点”。从这一年起,被坊间称为“电影节百科全书”的妖灵妖老师开始为《电影手册》成立了专门的写作小组。
       

历届作者队伍里不乏各种“大咖”。例如金马奖费比西影评人奖大陆评委虞晓毅、上海独立音乐教父孙孟晋、藤井树观影团创办人藤井树、韩国电影史研究专家小韩等影评大拿。
        

2013年,《电影手册》进行了一次全新扩招,海选了一批新作者,不少是年轻的电影发烧友。需要介绍和写影评的这些电影可谓五花八门,即便是电影发烧友,还是会遇到不少冷门电影。如何在短时间内看完整部影片,并高质量地完成写作任务,对写作小组的成员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在这个写作小组中,大多数成员都有自己的职业,有的是律师,有的是会计,有的是翻译,平时“八杆子打不到一块儿”的一群人,因为基于对电影的共同热爱而聚集到了一起,完成同一个艰巨的任务。


 

《市民手册》和《观影手册》首度“合体”

2014年,《电影手册》进行了彻底改版,更名为《市民手册》,不仅开本扩大,变成了现在的大尺寸,而且字号更适合阅读。所包含的内容也更为丰富,加入了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展播影片介绍。从那年开始,影迷朋友们拿到的《市民手册》一年比一年厚,质量也一年比一年高。
       

今年,《市民手册》和《观影手册》首度“合体”,改名为《市民观影手册》。据主编之一的蔡剑平表示,合体后的手册结合了两者的优点,擦出不少火花。“今年的市民也是首次可以看到中英文双语版,这让手册看上去更显国际化和专业化。”
       

每部电影介绍中,短短一段文字要浓缩影片的基本信息、剧情介绍和精彩看点,措辞上既不能有失官方的语言水准,又要加入轻松活泼的词句和“俏皮话”,撰写要求十分之高。“写作风格整体上和香港电影节会刊有点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激起观众的观影欲望。”
       

 

6万份观影手册可免费领取

经过紧张有序的排版、校对,《2017市民观影手册》已正式对外发放。
       

今年电影节,组委会为市民准备了6万份观影手册,陆续免费分发给沪上观众。第一批市民观影手册已于今日在全市45家影院免费发放。 6月15日,第二批市民观影手册在地铁一号、二号、三号、四号、八号、九号线内的主要站点上全面铺开派送。
       

在内容的策划和制作上,今年的《市民手册》与往年相比也更为精致和考究。除了佳作云集的竞赛单元“金爵奖”和“亚洲新人奖”入围影片推荐之外,在展映单元中,向大师致敬单元早已是有口皆碑的。
       

此外,“官方推荐”、“SIFF经典”、“多元视角”、“纪念建军90周年”、“金砖五国”、“一带一路风貌”、“中国新片展”等单元也如数收入,同样由专业影评人撰写分析点评文字,简洁扼要地介绍剧情和看点,极具参考性与可读性,方便影迷寻找到心仪的影片。
       

以上只是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迈向亚洲之巅的一些小细节,更多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这本《市民手册》里介绍的每一部值得一看的影片,它们以各自不同的特色默默宣告了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只用三年时间就完成自身三重新身份——“亚洲影展王”、“国片大舞台”、“新秀制造局”——的华丽转身。

 

EB9T4296.jpg

前来购票的影迷仔细阅读市民手册。   

   《每日新闻》记者  吴恺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