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7

《邓小平》:一条路走出了一个时代

 

场景重现:

邓小平(1904822——1997219日),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四川广安人。早年赴欧洲勤工俭学,归国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党领导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先后担任党和军队的许多重要领导职务,为党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赫赫功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邓小平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

 

 

一个宁静的清晨,在北京的一幢小楼里,邓小平步出房间,和秘书等人从走廊深处走来,在门口上车。随后,电影镜头一路跟随,出院门,行大路,角楼下转弯,驶入紫禁城。这一路上非常安静,只有汽车行驶自然发出的声音。随后邓小平下车,登上天安门城楼,此时音乐缓缓响起,国庆大典现场的掌声和人民的欢呼声汹涌而来,天安门前人民庆祝游行的队伍中打出了“小平你好”的横幅。

 

 

这是电影《邓小平》的开场,一组六分钟的镜头纪录下了邓小平参加国庆大典这一路走来的过程,镜头大气沉稳,意蕴静水流深,一开场就奠定了整部影片典雅质朴的美学风格,创作者的匠心更是不言而喻:一条路走出了一个时代。这不仅仅是一个场面,一种叙事,一种美学,还是一种历史哲学的思维,一种融艺术诗意于历史伟人传记片中的宝贵创作经验。

 

电影《邓小平》于2003年上映,该片导演丁荫楠曾经执导过《孙中山》《周恩来》《相伴永远》等伟人传记片。这部影片总投资达2600万元人民币,在当时国产电影中属于大制作,整部电影的筹备期长达9年,拍摄及后期制作花费一年多时间,可谓精益求精。

 

在叙事结构方面,电影《邓小平》以时间为线索,将邓小平同志一生中的重要时刻串联起来。影片讲述了邓小平抓教育、促科学、平冤案、纠方针、重实践、复高考,他走进人民中间,力挽狂澜将整个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励精图治,一曲春天的颂歌响遍神州大地。

 

 

作为一部伟人传记电影,《邓小平》有坚实的历史事件为依托,达到了历史真实再现的目的。影片中的事件大多数观众都经历过,为了戏剧性考虑而有意增加的艺术化虚构成分并不多,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创作者在审视历史之后,通过庄重大气的拍摄手法和富有层次的细节,大幅提升了的影片的感染力。

 

 

在人物塑造方面,影片除了一一呈现历史伟人的业绩,还善于通过细节来进一步展现邓小平崇高的精神世界。创作者努力在细节中兼顾史实性和历史意义的深远,同时又融入独特的艺术表达。邓小平是这部影片的绝对主角,为了塑造伟人的银幕形象,展现领袖的个人魅力,必须充分依赖演员的表演。广大观众通过电视新闻画面对于邓小平中晚年的形象十分熟悉,这对于扮演邓小平的演员卢奇来说是一次不小的挑战。卢奇曾在30多部影视剧中扮演过不同时期的邓小平形象,此次担当《邓小平》的主演,是他第一次演老年邓小平。影片中邓小平出场时已经72岁了,他一直要演到199490岁时的邓小平。最终,演员卢奇在特效化妆的帮助下,将邓小平老年的音容笑貌生动地再现出来。特别是在几个关键性历史场合的镜头中,如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谈判、接受著名记者法拉奇的采访等,卢奇扮演的邓小平在步态、动作、说话的音调神态等等,都表现得细致入微,彷佛一下就将观众拉回了真实历史现场。在影片尾声,演员卢奇高度还原了九十高龄的邓小平,步履较为缓慢,但思维依旧活跃,思路依然清晰,由外至内,将一代伟人邓小平内在的精神气韵充分地展现了出来。

 

 

来自法国的演员蔷科在片中近乎完美地“复刻”了撒切尔夫人的形象。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接见撒切尔夫人的那场戏,几乎就是当年历史场景的一比一还原。正是电影创作者的孜孜以求,不轻易放过任何一处细小的环节,才使得历史性的重大事件被完整还原成为可能,才能将影片刻上如此鲜活的时代印记。

 

 

从影像的风格上看,整部电影散发出历史恢宏的气势与厚度,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的缩影,聆听到这个时代前进的脚步,呈现出一种宏伟大气的史诗美;其次,影片以真实再现历史情境呈现伟人的光辉业绩,又以光影用心动情地讲述伟人的精神世界,呈现出一个时代里伟人思想精神的崇高美;再者,全片非常注重艺术造型,每一个镜头画面的构图、光影、运动等都经过精心的设计与安排,以诗化电影的手法整合影像和叙事,来展现人物的内在魅力,体现出一种古朴典雅的诗意美。

 

 

电影《邓小平》的导演丁荫楠是第四代导演中的佼佼者,以拍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见长,是一个有着丰富传记电影创作经验的艺术家,有着“银幕诗人”之称。丁荫楠导演始终尝试着在接近历史真实的同时又独树一帜,将对历史精神的挖掘与思考、自身主体情思融入影片的声画叙事当中,创造出一种既有鲜明时代印记,又颇具艺术个性气质的诗意传记电影风格,有一种恢弘而大度的大家气派,也是对中国史诗电影的独特贡献。丁荫楠导演的三部伟人传记片,分别是中国近代、现代、当代历史上的三位伟人孙中山、周恩来、邓小平,电影《邓小平》创作最晚,正是体现丁荫楠导演创作手法和艺术风格的集大成者。

 

影片时常表现邓小平同志在不同情境下行进的情景,走进会场,走进农村,走进部队,走进工厂车间,走进商场;在湖边,在路边,在树林,在办公室,在人民大会堂;还在不同的城市与国家等等。这既是伟人留下的足迹,又是电影创作者用一种含蓄的艺术手法来传递着,伟人的每一步都牵动着中国的命运,牵动着全中国人民的心。当我们再回到影片的开头,载着小平同志的汽车一路安静地驶向国庆典礼的天安门城楼,这看似只是一个平常的时刻,但伟人邓小平一生的丰功伟绩,也浓缩在这组镜头里:一条路走出了一个时代。

 

为迎接党的百年华诞,上海国际电影节正式推出“致敬百年——用电影讲党史,追忆1921”特别策划,以时间线索为主要脉络,挑选能反映百年党史中的重大事件、重要成就和关键历史场景的21部主旋律影片,通过影评导赏的方式,重温1921年至今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创造的辉煌历史,展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致敬百年——用电影讲党史,追忆1921”由上海国际电影节和上海戏剧学院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联合策划,特邀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