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6

《攀登者》:致敬共和国的攀登英雄

 

场景重现:

1960524日,中国珠穆朗玛峰登山队突击队4名成员:王富洲、贡布、屈银华、刘连满从海拔8500米的突击营地出发,克服种种艰难险阻,王富洲、贡布、屈银华于25日凌晨420分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站在了世界之巅。他们是最早登顶珠穆朗玛峰的中国人,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壮举,为世界登山史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1975年,在首次登顶15年后,中国登山队重整旗鼓,集结在珠峰大本营,踏上了再登珠峰的征途。424日,由邬宗岳任队长的登顶突击队在大本营宣誓出发,同时庄严地接过五星红旗和测绘顶峰用的金属三脚架觇标。这一次攀登,中国登山队员在珠峰树立的觇标,首次测得珠峰的高度为8844.43米(岩面高)。

 

历经九死一生,纵遇雪崩风暴,为何仍要顽强登上珠穆朗玛峰?很显然,对于职业登山运动员而言,其意义在于挑战自我、征服自然。正如影片《攀登者》(2019年)中的人物方五洲所说,那是探索人类未知世界的一种尝试和努力。

 

 

电影要做的,是通过艺术手法让观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创作者想要传递的信息。因此,影片《攀登者》在编剧方面遇到的最大挑战,可能不是展现中国登山队员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而是如何在征途中完成有质感的人物刻画,并深入探究人物的心理动机和情感慰藉。否则,即使编剧在登山路途上铺满危险和挑战,对观众而言也不过是视听刺激与心理紧张的持续轰炸,这种轰炸的强度纵然不断加码,总有一个极限,而观众也一定会在不间断的刺激中陷于疲惫。

 

 

令人欣慰的是,《攀登者》在带领观众领略一个未知场域的壮观、瑰丽、凶险之余,用了较多的篇幅放在人物刻画、人物关系的表达上面,并在几个主要人物身上强调了登山的情感动机。这使影片中的人物既是一个血肉丰满的人,又是一名肩负着国家使命和集体荣誉的战士,进而将登山行动所承负的使命意义与个人情感意义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与观众产生共情效应。

 

 

影片中的方五洲、曲松林、杰布三人,虽是第一次登顶的“三杰”,但因为没有留下影像资料,他们的壮举没有得到世界的公认,这成了他们的一块心病,甚至是终生遗憾。在他们“赋闲”的十三年里,展现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落寞、壮志未酬的遗憾。在这种精神折磨之中,方五洲无心于个人生活,而曲松林则痛恨方五洲只顾着救人却没有抢救摄像机。因此,三人第二次参与登顶行动时,除了响应征召,还带有浓烈的个人情感因素。甚至,我们看到因为这种情绪,曲松林变得有些偏执和疯狂,他会冒失地命令突击队赶在风暴来临前继续前进,会草率地同意李国梁接替方五洲担任突击队的队长。

 

 

影片也巧妙地将人物之间的情感变迁镌刻在登山的征程中,既让李国梁与黑牡丹在险境中完成情感的交融,更让方五洲与徐缨在终极一战中完成最深情的关切与告白。影片还借助杨光的故事,证明了登顶对于个人的重大意义——对于这些“攀登者”来说,登上珠穆朗玛峰既是对可见天险的征服,也是对人心深处的误会、隔阂、遗憾的跨越。影片为了使情节更为丰富,情绪更加饱满,将登山的行动与人物的心路历程、人物之间的情感变化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对观众形成层次分明的外在刺激与内心触动。

 

 

除了讲述登山外,影片还在方五洲和徐缨的爱情长跑上花费了一定的篇幅,使他们的爱情受到一次次延宕,渲染出一种悲情感伤的气息,同时又向观众传递了人物身上高拔的国家情怀。

 

 

1960年成功登顶之后,方五洲一度意气风发,攀爬到工厂的最高处,准备向徐缨大胆表白。就在这时,杰布告诉方五洲,苏联专家回信了,他们要去向赵政委汇报。苏联专家的信,使方五洲三人意识到没有留下影像资料,就得不到国际的认可。带着功败垂成的遗憾与自责,三人奔赴不同的前途,方五洲与徐缨的爱情之路也因此变得格外曲折。

 

 

1973年国家登山队再次组建时,影片为方五洲设置了更为直接的两难处境:方五洲向国家队报到的时间和徐缨从国外回北京的时间只相差了一个小时,方五洲决绝地选择了国家使命。在1975年登顶时,因为彼此的信任和牵挂,方五洲与徐缨在步话机中完成了爱的表白,但是,徐缨却因肺气肿永远长眠于雪山。

 

影片虽然不想让方五洲与徐缨的爱情线索冲淡登山的情节主线,但两人的爱情悲剧仍然让人感怀。两人因“攀登”而结缘,又因“攀登”而一度失之交臂,并在“攀登”中冰释前嫌,完成心灵的交汇和情感的契合,可最终也因“攀登”而天人相隔。两人的人生,两人的情感经历,牢牢地和登上珠穆朗玛峰这个信念捆绑在一起,并在这项光荣的国家任务中历经人生的起伏与情感的分合。正因为这种个人命运与国家荣誉之间的血肉相联,使得他们的爱情更加令人感动。

 

以方五洲为代表的杰出登山者为了完成使命舍弃个人幸福,正是通过这一层面,我们才意识到,影片最后那句“致敬共和国的攀登英雄”是多么振聋发聩而又催人泪下。不难发现,“攀登”在影片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指个人为了祖国荣誉向目标冲刺与努力,也可以包含个人精神层面上的自我成长与圆满。这些“攀登英雄”可以是在各条战线上为国奉献的精英人士,也可以是在普通岗位上做着平凡工作的你我他。影片以这种方式,向冒着生命危险登上珠峰之巅的勇士们表达了崇高敬意,展现了许多无名攀登者如何在一次次“冲顶”过程中平静踏实地关注脚下、仰望星空,又如何在“义不容辞”的关键时刻舍生忘死。

 

 

《攀登者》能够用最大诚意将中国登山队员那段艰苦卓绝的经历搬上银幕,这已然是该片在题材开掘上的最大意义。影片能用极为震撼的场面展现珠峰的险峻壮阔,用出色的特效重现登山过程中命悬一线的惊险,用敬畏的心态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用豪迈悲壮的情绪重温历史,又用钦佩的目光注视那些为国攀登的英雄,更用深情的镜头捕捉人物内心的情绪起伏……这些都是《攀登者》在艺术手法和思想表达上的重要亮点。

 

为迎接党的百年华诞,上海国际电影节正式推出“致敬百年——用电影讲党史,追忆1921”特别策划,以时间线索为主要脉络,挑选能反映百年党史中的重大事件、重要成就和关键历史场景的21部主旋律影片,通过影评导赏的方式,重温1921年至今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创造的辉煌历史,展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致敬百年——用电影讲党史,追忆1921”由上海国际电影节和上海戏剧学院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联合策划,特邀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