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守望与冰冷世界的交锋
2021“影视中的真善美”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市民主题征文获奖结果日前揭晓,共六十篇(条)作品脱颖而出。今年,上海国际影视节携手上海市民文化节和QQ音乐,将评论征集活动全面升级,6月启动以来,广大市民及影视作品爱好者踊跃报名参与,通过影视评论这种形式进一步参与到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的光影盛事之中。本篇是获得征文佳作“妙笔生花”奖的作品之一——由任艺婕撰写的《温情守望与冰冷世界的交锋》。
《流浪地球》被称为中国首部“硬核”科幻大片,但笔者认为,除了中国电影工业发展水平的“硬”支撑外,其背后潜藏的文化“软”实力亦值得深究与思考——家国情怀的集结在影片中呈现为一种主要的动力源,与末日未来所带来的厄运进行交锋及抗衡。
“家”文化是中国人最基础的文化本源,具有真、善、美的基本特质。《流浪地球》立足以刘启一家为代表的小家庭叙事,将家庭内部的隔阂、矛盾以及无法割舍的联结作为出发点推动“拯救”的宏观叙事。与西方“蓝色文明”不同,中国几千年来的农耕文明造就了中国人浓厚的“家”文化,对故土的眷恋、对家的护守像基因一样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流淌。一般叙述规律中,面对末世的设定,常见的处理方式是“诺亚方舟”式的离弃,转而寻求世外桃源。而在影片中,地球代表了“家”的象征意义,人类在逆境中坚持坚守,等待破局。只要家在,一切都值得期待,有家在,就有目标,就有方向,就有希望,这种坚韧、坚守、适应正是中国文化中蕴含的传统意识和品格。对于“家”的信念在影片中多次出现:如营救小队在得知营救行动失败时,队长撕心裂肺哭喊“我的家人都白死了”;当大家都以为营救失败时,广播中反复播报着“距离地球毁灭还有1个小时,请回家拥抱家人”。对于家园、家人的守护贯穿影片始终,细腻而直抵人心,支撑起整部影片的情感脉络。而贯穿影片的“守土”的意识前提,正是千百年来中国文化的缩影。无论影片中的特效多么炫目,视听表述多么“好莱坞”,但影片以真挚的“中国心”时刻提醒着观众,这是一部纯正的中国科幻电影。
与好莱坞的个人英雄主义不同,《流浪地球》塑造了英雄群像,打破传统人物造型模式,以集体英雄的群像展示集体主义精神,完成了从“家”到社会到国家更庞大构成单位的集体情感架构。中国传统意识中推崇的英雄主义是敢于放弃“小我”成就“大我”的牺牲精神。尤其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式碰撞。影片中有几个震撼人心的片段,如在电梯中刚子为救韩子昂牺牲自己,但韩子昂最终只多活几分钟;得知无法扭转局面后,刘培强义无反顾地驾驶着宇宙飞船牺牲自我;各国救援队在未知的情况下自愿放弃与家人最后团聚计划赶来救援等等,都体现出了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中国式英雄主义。面对残酷的现实,个体脆弱性显而易见,但无数满含悲情的个体脆弱性累积成的磅礴力量却又如此地震撼人心,这才是最真实、最震撼、最有力的英雄力量。
《流浪地球》为观众构建了一个“大人类”的故事格局,传递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旨。现代的、文明的中国变成具有全球和人类视野的主体: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救援队,展现了这种以中国为人类视角的文化多元主义。中国以“大人类”的责任和担当,为人类共同的命运去号召、行动、拯救。影片中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们有缺点、有软弱、有隔阂、有分歧,但在面对“大人类”的命题时,他们选择了团结起来,求同存异,走出困境,走向希望。影片暗示了人类面对未来困境抉择时,终将融进人类共同命运的洪流中,最终达成了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和解。最可贵的是,影片在表达这一主题时,没有将其刻板化、口号化,也没有采用对个别国家污名化的情节设置,而是在“人类”这一主题下注入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担当,用中国智慧和中国话语来阐述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命题的认知和表达。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不只是学会了科幻电影的特效,更学会了在文化心态上完成了一次“翻身”。这种新的文化经验,突破了80年代以来“落后就要挨打”的悲情叙述,也改变了21世纪加入WTO之后中国作为世界秩序学习者和模仿者的状态。中国一方面有资格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问题,另一方面也尝试用自己的方案和经验来回应普遍性的问题,这是《流浪地球》所带来的文化启示。
《流浪地球》带给观众巨大的震撼、感动和自豪,不仅蕴含现阶段人类社会的反思和忧患意识,也给观众带来了普世情感的共通体验。影片中的父子情、祖孙情、战友情、兄妹情等是全球观众共同的情感基调,影片通过这些普世情感建立起了内在的情感张力并形成共情效应。严格来说,《流浪地球》与好莱坞的科幻大片相比确实还存在显而易见的硬伤,但不可否认的是《流浪地球》迈出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关键一步,是中国工业美学的一次全新实践,也是我国科幻电影的一次开拓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