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2

开幕论坛|铸就时代精品 弘扬中国精神

 

过去一年,面对全球疫情挑战,中国电影市场率先复苏,持续回暖,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电影的新气象。走过百年路,踏上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国电影工作者又将如何凝心聚力,铸造时代精品?如何坚持不懈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在今天上午举行的第二十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论坛上,来自国内电影企业的领军人物齐聚一堂,为中国电影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主旋律创作更应表达真情实意

 

今年是建党百年,一批聚焦重大主题的电影作品获得广泛关注。开幕论坛上,嘉宾纷纷围绕各自企业出品和制作的相关作品畅谈创作体会。

 

中国电影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傅若清透露,今年中影集团策划了近十部重大主题作品,包括从五一开始上映的《悬崖之上》,以及《我和我的父辈》《在武汉》等。他表示,通过近两年的摸索和总结,中影找到了一条主旋律影片的成功表达路径——“从小人物的角度切入,用艺术化的手法还原历史事件,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他认为所有受到观众欢迎的优秀作品,无不在真情实意的表达,与观众的情感碰撞上下足功夫。

 

 

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健儿则分享了上影出品的多部重大题材作品,包括《1921》《望道》《大城大楼》等。电影《望道》以党史重要人物、《共产党宣言》中文版的首位翻译者陈望道的事迹创作而成;《大城大楼》则通过90后的视角,展现上海的大城大爱。王健儿认为,挖掘和提炼重大历史题材的时代性尤为重要,他透露在《望道》在创作过程中,从全国各地的高校中征集了100名大学生共同来参与影片从文本到表演的创作,“主旋律作品只有贴近当代年轻人的思想和价值观,才能引起共鸣。”

 

 

腾讯集团副总裁、阅文集团首席执行官、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程武分享了电影《1921》的创作故事,他表示为了给这个宏大题材找到合适的切入口,主创团队反复进行了讨论,最终选择去还原年轻一大代表的青春风采和理想追求。“当时一大代表平均年龄是28岁,是真正的年轻人,他们为什么成立中国共产党,怎么成立中国共产党,结合每个人的个人经历和心声是怎样的?当时整个主创团队觉得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可能不仅仅能够全景再现一大的史实,更重要的是从年轻人的角度,从每个人的角度把这份当时的理想、青春、梦想展现出来。”

 

 

由光线传媒出品的电影《革命者》《狙击手》剧组,昨晚齐齐亮相金爵盛典红毯,吸引了众多目光。论坛上,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表示,这两部史诗级的作品不但传达了精深的思想,在制作上也堪称精良,“我相信会在中国的电影史上留下一笔。”电影《革命者》以多视角的叙事手法,截取了李大钊就义前几天时间内发生的故事,还原了当时社会的真实图景和一批革命先驱形象,“影片试映的时候,很多观众都哭了。”而另一部以抗美援朝战争为历史背景创作的《狙击手》,也将是一部催泪大片,“我的同事在看片过程中,从头哭到尾,而且是大声抽泣的那种,他们说这样的主旋律影片实在是太感动人了”。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时,博纳影业推出的“中国骄傲三部曲”——《烈火英雄》《决胜时刻》《中国机长》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和市场成功。为迎接建党百年,今年博纳影业推出了“中国胜利三部曲”,其中包括展现抗美援朝志愿军英勇杀敌的《长津湖》,聚焦武汉抗疫一线白衣天使的《中国医生》以及致敬隐蔽战线上无名英雄的《无名》。博纳影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于冬表示,在主旋律作品创作中,除了领袖人物、著名将领,还有更多更丰富的人物形象可以被挖掘和塑造,“只有具有真正感染力、穿透力的艺术形象才会打动人心。”

 

 

万达文化集团总裁兼万达影视集团总裁曾茂军则表示,万达是唯一在全球拥有影院的电影公司,首先是要保证这些优秀的主旋律影片能在海内外的万达院线得到高品质的放映。其次,他也分享了万达电影的两部主旋律作品——讲述武汉抗疫故事的《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以及弘扬“焦裕禄精神”的《我的父亲焦裕禄》。他透露,未来万达电影也将更多关注普通人奋斗的故事,寻找打动观众的情感。

 

 

坚持真实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对于主旋律作品如何在艺术性和商业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嘉宾们也分享了各自的观点和体会。曾茂军表示,艺术性和商业性一直是电影作品的一体两面,而具体到主旋律电影的创作,他认为首先要立足于真实的历史,“我们需要团队把大量的真实数据挖掘出来,只有真实的事件加上艺术创作,才能让故事看起来更有商业性,让观众更爱看。”

 

于冬则以《长津湖》的创作为例,强调了艺术精湛和制作精良是影片成功的保证。他透露,为了逼真呈现在冰雪天气里,士兵嘴里的哈气,以及身上抖落的尘屑等这种细致入微的画面,整部影片有100多家特效公司共同参与,保证影片的每一帧都近乎完美。

 

王健儿则提到,主旋律电影越来越受到市场的认可,背后至少有两条规律——当代性和真实性。他说,所谓当代性,就是很多主旋律影片反映的是历史戏、年代戏,但是不代表一百年前的人物故事没有当代性,恰恰相反,有些人物身上的价值观在当代依然有它强大的共鸣性。而真实性除了表演的真实以外,还体现在场景和氛围的真实,他透露在《1921》在拍摄过程中,为了1:1复刻一大会址等建筑,搭建团队利用了火烧、水冲等各种做旧技艺去还原建筑的历史感。

 

 

王长田则认为,应当把主旋律作品的创作看成一次契机,“是对电影的理解,你对电影的态度放到这样题材上做好的契机”。对此,他还分享了三点创作经验:第一是为作品寻找到最合适的主创人员;第二是打破传统套路,只有手法创新才会吸引观众;第三是要重视市场收益,“如果没有良性循环,那我们今后的创作也将无以为继。”

 

傅若清则提出,一部成功的主旋律作品必须兼顾艺术属性、技术属性和商业属性三个核心点。他表示这三点也是贯穿了整个电影制作的链条,“在创作过程中,首要重视的是艺术属性,而在制作过程中则要强调技术的把控,当它成为一个商品呈现给观众时,我们就要遵循商业的逻辑。只有坚持这三个核心点,才可能兼顾到社会和经济效益。”

 

程武则认为主旋律创作要谨守两个原则——一个是对历史的尊重,“大事不虚,真实严谨是首要原则”,另一个则是艺术手法的创新。“只有用创新的手法,将传统革命故事、革命群体用新意表达出来,才能够让当下年轻人有共鸣、有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