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3

SIFF YOUNG青年影人论坛|青年优秀影人的创作“秘诀”——不忘初心 忠于梦想

 

6月12日下午,“SIFF YOUNG X上海青年影人扶持计划”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正式公布,韩帅、梁鸣、饶晓志、王晶、曾国祥五位电影人入选首届“SIFF YOUNG X上海青年影人扶持计划”(以下简称“Y计划”)。在随后举行的SIFF YOUNG青年影人主题论坛上,终选推荐团主席、知名导演宁浩,终选推荐人王红卫、娜塔莎·德维莱尔和入选首届“Y计划”的青年影人韩帅、梁鸣、饶晓志、王晶,就“青年影人成长路径探索”展开讨论。

 

“Y计划”由上海市电影局指导、上海国际电影节和戛纳电影市场联合发起,旨在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和政策保障,为青年影人提供全方位的扶持。论坛现场,戛纳电影市场总监杰霍姆·巴亚赫同时发来祝福视频:“我代表戛纳电影节祝贺入围的电影人,希望戛纳电影节起到纽带作用,把优秀影人对接到国际电影市场。”

 

 

“Y计划”评审团主席、知名导演宁浩,当年也是得益于青年导演扶持计划而崭露头角。回忆起从前的创作经历,宁浩不由感慨:“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没钱没人。但今天回过头来看,剧组这么小,好控制,当时的环境和条件是只能这么干。”

 

 

终选推荐人、编剧王红卫认为,年轻导演的才华才是最具吸引力的,“我最早看到宁浩第一个短片时,就是才华惊艳了我!我觉得年轻人能够有这种讲故事、表达情感的能力,这是非常难得的。”

 

 

王晶是首届“Y计划”入围影人,他2007年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一直在犹豫处女作拍摄什么题材。2017年,王晶以执行导演身份参与到影片《江湖儿女》拍摄,期间深得贾樟柯的赏识,将他推荐给了一位出品人,没想到双方一拍即合。王晶在回忆这段往事时说,作为新人,要把握好每一次机会和每一段关系,“在这过程中,你学会聆听、学会妥协、学会修正,学会重新找到新的可能性。”

 

 

饶晓志在拍摄第一部电影前,已经有了十年戏剧舞台导演经验,他的处女作正是由话剧《你好,疯子!》改编而成。在分享创作心得时,饶晓志认为最重要的是“让自己行动起来”,“无论什么样的条件,无论什么样的困难,最重要的是去行动,我知道很多青年导演也会犹豫不决,但我觉得那时候最重要的决定就是去做了,勇敢地拍。” 

 

 

梁鸣导演的处女作《日光之下》去年上映后一鸣惊人,之所以选择从演员到导演身份的转变,梁鸣表示当时最重要的契机就是自己积攒了一团东西,想把它表达出来。“后来我发现可以通过写的方式表达,它让我找到了对话的方式,是跟自己对话,也是跟世界对话。”

 

 

还在读大一时,韩帅连看了两遍宁浩导演的作品,“我很惊讶怎么会拍得这么好,而且用这么少的钱,这么小的团队。当时我想我可能是可以拍电影的,因为它不是遥不可及的,不是《星球大战》似的制作,我觉得可以拍身边的人,可以拍我最熟悉的事情,这其实是一个很早的激励。”

 

商业和文艺要平衡

 

青年导演初出茅庐,往往更偏重个人情感表达,而忽略了影片的商业性,如何把握艺术和商业的平衡是青年导演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王红卫认为,“只要你有这道鸿沟,你就不能解决问题,你应该从年轻人身上看到他的长处是什么,他的短板能不能弥补。”

 

从处女作《你好,疯子!》,到票房黑马《无名之辈》,再到春节档佳作《人潮汹涌》,饶晓志坦言,“如果真的讲平衡,还是希望先把自己的感受放在里面。但有时观众理解需要绕很多弯,我会在创作上做一些平衡,甚至剪辑上也会做一些平衡,这是经验教给我们的。”

 

 

对宁浩而言,无论是票房黑马《疯狂的石头》,还是之后的一系列佳作,不但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也收获了观众的口碑。但宁浩却表示,他在创作中很少会去考虑市场因素,“好的作品就是你觉得很有意思,观众也能认同你想要表达的内容,我们和观众从来都是一体的,而不是对立关系,去猜想他们喜欢还是不喜欢。”

 

 

在追求艺术表达的同时,很多年轻导演也会有意或无意地去迎合各大国际电影节的风格喜好。对此,评审、法国制片人娜塔莎认为带着这样的出发点是不利于创作的。“导演不要为了戛纳电影节的喜好定制电影,这样的电影是不会入围的。作为导演来说,必须拍摄自己内心真正追求的东西,这样才不会为市场、为电影节而妥协,这样的作品才是成功的。”娜塔莎·德维莱尔表示,要超越电影节思维方式,才能触达全球观众,才可以在商业上取得更长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