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浪闻莺》:一体两面的双女主
2021“影视中的真善美”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市民主题征文获奖结果日前揭晓,共六十篇(条)作品脱颖而出。今年,上海国际影视节携手上海市民文化节和QQ音乐,将评论征集活动全面升级,6月启动以来,广大市民及影视作品爱好者踊跃报名参与,通过影视评论这种形式进一步参与到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的光影盛事之中。本篇是获得征文佳作“妙笔生花”奖的作品之一——由嵇振颉撰写的《<柳浪闻莺>:一体两面的双女主》。
影片《柳浪闻莺》中的两位女主角,代表了人性的正方两面,大多数人能从她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双女主形象一正一反,理想与现实、精神与物质,诠释了现代人不得不面对的二律背反。
女小生垂髫与花旦银心从小认识。她们一起进戏班子,终于成为剧团的台柱子,饰演剧中最重要的两个角色。
她们的性格迥异,垂髫性格较为单纯,心中只有唱戏这件事。
相比垂髫为舞台而生,银心的性格有些复杂。她不会像垂髫那样一条道走到黑,会在特定时间选择权变。
因为不同的人生态度,她们划出完全不同的生命轨迹。垂髫坚守理想,即便由于客观条件无法唱戏,她的内心依然有着追求。
银心希望自己的人生更顺坦一些,有时候会表现得很物质、很实际。
从她们身上,观众鲜明地感受到两种人生观:一种追求精神世界、为理想不懈奋斗,另一种屈从于现实,更注重物质层面的因素。
无法评判对错,正如马斯诺的需求理论所说,物质是一个人生存的基础。这样的道理,我们古人早已提到,比如“仓禀实而知荣辱”这句话。
在戏中,垂髫饰演梁山伯,银心扮演祝英台,两个人珠联璧合,在生活中,垂髫像知心姐姐,悉心呵护银心。两人相依为命、情同姐妹,拥有超越普通闺蜜般的情谊。
随着这个男人的出现,两人情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当时,垂髫和银心所在的嵊州越剧团到杭州参加汇演。这次演出,对两人未来的演艺生涯有着重大影响。
团里特地邀请画师工欲善,为两个女生讲解戏曲中扇子的妙用。讲解过程中,两人不禁对工欲善产生好感。
最终银心获得留下的机会,垂髫的眼睛出了毛病,不得不辗转各地继续戏剧梦想。银心看似成为胜利者,却在情感世界中输得一塌糊涂。她对工欲善明确表达爱意,这位工老师的心思却在垂髫身上。
正如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所说:“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因为得不到,所以更想得到;已经到手的人,男人不会懂得珍惜,端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在情感关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每个女人心中都有垂髫和银心的成分,她们是人心中的一体两面。人生初始阶段,很多人像垂髫那样天真无邪,满怀一腔理想;受到情感、事业伤害后,会慢慢活成银心的样子。
影片的高明之处,在于给观众留下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二十年过去,当年名不见经传的画师工欲善,摇身一变成为著名画家。他的作品在国际上获得金奖,获奖作品在杭州公开展览。他在画展上遇到从国外回来的银心,两人望向这幅获得金奖的作品。
作品上画着一个年轻的女孩,是早已失去联系的垂髫。三个人,多年后以这种独特的方式重逢。
但是,重逢以后呢?这些年,他们的家庭生活又是怎样?影片没有明确交代。
即便没有明说,观众们还是猜到工欲善最终没能和垂髫走到一起。那段相遇的经历,成为脑海中不可抹去的珍贵记忆。
这样留白式的结尾,反而能让观众想起那段早已逝去的青春时光,还有与青春相关的亲情、友情以及爱情。
如果影片仅仅停留在两个越剧演员与一位画师的情感纠葛,那么作品的内涵与深度难免有所欠缺。导演将小人物置身于时代变迁中,展示出传统戏剧在当代面临的尴尬与困境。
缺少娱乐的时代,传统戏剧表演曾经一票难求。《柳浪闻莺》中提到的越剧,也享受过这样的高光时刻。
时代变了,娱乐方式多样化,传统戏剧无法抓住年轻观众的心,不得不从舞台中央退居边缘。
垂髫和银心登台表演,台下的观众数量不断减少。她们演出的地点不断变更,从最初可以容纳数百人甚至上千人的大剧场,来到有点类似草台班子的地方小剧场,再到后来乡村的社戏台子。面对台下稀稀拉拉的观众,两个女生的心中泛起一阵涟漪。垂髫依然坚守精神阵地,哪怕台下只坐着一名观众,她也会拿出百分之百的努力;银心有些动摇,她开始为自己的未来感到担忧。
垂髫和银心,只是万千传统戏剧演员的缩影。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越剧从“神坛”跌落,逐渐步入衰退期。随后是国有剧团改制,剧团的财政供给被切断,不得不自负盈亏,进一步加剧困境。曾有一段时间,农村是传统戏剧最后的容身之地,不少乡民在逢年过节都会去看一场戏,有些家庭的婚丧嫁娶也会请剧团到家里演出。尽管这些演出收入不高,毕竟能让剧团艰难地活下去。但是后来农村人走向城市,这片仅存的生存土壤也不复存在。
观众流失,戏剧演员不得不从事与专业无关的职业,这是包括越剧在内的所有传统戏剧经历的阵痛期。
以小见大、把人和时代结合起来,进一步升华了作品的主题与深度。
两个女主角性格迥异带来戏剧化冲击,小人物与大时代交融,是《柳浪闻莺》留给观众印象最深刻的地方。通过这段三人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关系,让人感受到那个年代的青春记忆;同时阐述了传统戏剧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必要性,超越了普通情感大戏的局限,留白手段的恰当运用、地域标签鲜明的特色,带给观众极致的观影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