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30

虎啸东北,鹤唳山岗

2021“影视中的真善美”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市民主题征文获奖结果日前揭晓,共六十篇(条)作品脱颖而出。今年,上海国际影视节携手上海市民文化节和QQ音乐,将评论征集活动全面升级,6月启动以来,广大市民及影视作品爱好者踊跃报名参与,通过影视评论这种形式进一步参与到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的光影盛事之中。本篇是获得征文佳作“妙笔生花”奖的作品之一——由程聪撰写的《虎啸东北,鹤唳山岗》。

 

 

初夏的上海,烈日炎炎,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也正在如火如荼地举办中。而我却在 SFC上海影城观看了一部电影节参赛作品,有很多皑皑白雪镜头的《东北虎》。

 

《东北虎》的导演耿军来自黑龙江省鹤岗市,这座城市曾以全国最低的房价惊艳了世人,影片的拍摄地也在鹤岗。导演就是用他的摄像机,为我们讲述了东北小地方一群小人物的小故事。跟纪录片相比,多了很多艺术加工,影片中也有很多象征性的符号。跟因春晚推广而全国闻名的东北小品和“二人转”相比,这部电影在具备艺术性的同时,又兼具真实性和写实性。

 

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大致上就是讲一个中年男人的中年危机,被要好的朋友杀了心爱的狗,老婆怀孕时又偷偷出轨,有着中式婚姻的危机。他为了报“杀狗之仇”,意外地走进了那位后来成了他朋友的包工头的生活,引发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事情。

 

东北人喜欢唠嗑,这部电影的叙事方式中,也少不了各种设计得精妙绝伦的对话。有的是俏皮话,也有的充满着生活的智慧。东北的小城市,经济不怎么景气,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而影片中章宇扮演的中年人,是一个没有大才和大志,却又不甘平庸,有那么一点精神病的“文人”,所以他的台词,不同于普通东北人日常的讲话,略带一点“文人气质”。“坚强约等于狠”,“文人是弱势群体”,“我有我的优势,神经病算不算优势”,“名词和动词最好用,形容词慎用”……这些话语充满了机智,很符合他这个剧中人物的身份。他就是这么一个小人物,面对各种生活的艰辛和磨难,他没有选择时下流行的“躺平”,成为一个奥涅金式的“多余的人”。但同时他又没有勇气和能耐,去克服这些艰辛和磨难。日子,还是一天天过。选择了平庸,却又不甘平庸,所以他就要用他一些略带“机锋”的话语去表达他的不满与不甘。中年男人会用他的黑色幽默来解构悲剧,化解危机,同时让人体会到生活的辛酸。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部电影中每个人都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被骗的包工头,被杀了狗的工人,被出轨的孕妇,被杀的狗,被圈养的东北虎,被“精神病”的文人……生活是多么不容易啊!

 

剧本好,台词好,都不如演员演得好,章宇和马丽本身都是非常优秀的演员。男主角死了心爱的狗狗,他所表现出的悲伤使人动容,可是瞬间又能转化为愤怒,要为他的狗狗报仇。而男女主角在餐桌上的那场对戏,更是令人印象深刻。马丽扮演的女主角怀疑丈夫出轨,实际上她丈夫是真的出轨。然后已经怀有身孕的女主角,就开始一度情绪失控。观众在替男主角担忧的同时,也为孕妇的身体担忧。这些普通的日场场景真实又自然,演员的表演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这部电影的另一个特点,是很擅长用象征的手法。电影的片名叫“东北虎”,影片中确实也出现了东北虎,是一只19岁的,囿于笼中的中老年老虎。这就像面临中年危机的男主角一样:除了躺平以外,无计可施。但是生活至少还可以眼前的苟且,没有让他彻底绝望。就像这只老虎一样,虽然在笼子里,一直有人在喂它,只是失去了斗志而已。电影的象征手法,还运用了大量的食物来表现:片中时不时出现的橘子,地瓜,狗肉,炸带鱼,奶油蛋糕,黄瓜炒鸡蛋,烤冷面和冰糖葫芦,让人感觉这是一部跟吃分不开的电影。但是这些食物背后的象征意义,需要观众自己去体会。

 

这部影片其实并没有主线情节,更谈不上波澜起伏的剧情。给人的感觉就是东北小城市的生活,充满了琐碎,一地的鸡毛。但是我觉得这正是这部电影的高明之处。因为它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鹤岗这座东北小城市小人物们的浮世绘,同时镜头不断地切换,也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东北白雪皑皑的风情画。

 

影片所要着力描述的是小城里被边缘化了的小人物,他们的金钱债和感情债,以及种种所表现出来的众生相。小人物面对生活的磨难,依然充满着憧憬和期待。所以影片中也出现了风筝和梯子的镜头,风筝的高飞象征着去外面看看精彩的世界,而梯子则象征着跳出小镇的工具,借助风筝和梯子,人们都能看得更高和更远。在影片最后,男主角有一个类似于旁白的对白:“我们赞美和憧憬明天,是因为明天一定更好吗?不,是因为我们不甘心。” 正如他在剧中曾说过的:“今天挺过去,明天可有意思了”,“坚持住,未来可好了”。现实生活是充满了绝望和压抑的,可是片中的女主角,马丽扮演的那个孕妇,她有孕在身,有新生,就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