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FF狂想曲+SIFF纪录|刷完这波狂想片单,艺术迷全年KPI速通


“SIFF狂想曲”是上海国际电影节于2019年设立的单元,遴选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主题电影,一经推出即引发乐迷的强烈共鸣。2020年起,“SIFF狂想曲”将选片范围从音乐扩展到了舞蹈、美术、文学、戏剧等多个艺术领域,一直备受艺术爱好者的青睐。今天公布的“SIFF狂想曲”第一批片单,就包含了音乐、电影、摄影等多个艺术门类。
本·卫肖以精湛演技重现一场数十年前的对话,关于摄影师彼得·胡加尔的《胡加尔的一天》;《乡村摇滚女2》讲述了一个印度少女追寻自己的音乐梦想故事;纪尧姆·里博用一部纪录片向克劳德·朗兹曼致敬,重现《浩劫》未曾讲述的另一面;《阿利·普里梅拉》中,委内瑞拉传奇民谣歌手唱起民族之歌。
为纪念艺术家、导演陈逸飞逝世20周年,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特设“大美术家陈逸飞”单元,放映其作为导演的《海上旧梦》《人约黄昏》《逃离上海》《理发师》四部作品,溯源其用影像打造“海派文化”的多元实践。
此外,另有两部SIFF纪录单元的口碑佳作,从不同视角诠释艺术与现实的深度对话,不容错过。
大美术家陈逸飞丨
CHEN YIFEI:MASTER OF VISUAL ARTS
海上旧梦(1993)
REVERIE ON OLD SHANGHAI
导演/Director:
陈逸飞/CHEN Yifei
看点:
开始一场游离于虚实之间的海上旧梦

影片以一位画家的梦境为线索,展现了1930年代上海的浮华与沧桑,营造出超现实的氛围。画家在寂静中听到钟声,邂逅了一位身着旗袍的神秘少女,像是过往的幻影,也像是未来的谜团。她引导画家穿梭于似曾相识的市井:外白渡桥的薄雾、石库门弄堂的烟火、城隍庙的茶楼和龙华寺的晨钟。影片以轮回的钟声收束,仿佛一切从未真正开始又或是结束,历史、梦境与记忆在轮回中交织。《海上旧梦》是陈逸飞“大美术”理念在影像介质中的延伸和实验。诗化的镜头语言、无对白的叙事结构及油画般的视觉美学,将上海旧梦升华为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实验。

人约黄昏(1996)
EVENING LIAISON
导演/Director:
陈逸飞/CHEN Yifei
看点:
上海版人鬼情未了,海派美学教科书

影片改编自徐訏的小说《鬼恋》,以1932年的上海为舞台,讲述梁家辉扮演的报社记者在烟具店邂逅自称“鬼”的神秘女子。两人在深夜弄堂、咖啡馆与教堂间展开一段扑朔迷离的交往。宿命般的纠缠却是人鬼殊途。陈逸飞以画家视角重构电影语言,每一帧画面如精心打磨的油画。陈逸飞不惜自费搭建烟纸店、旧货市场与沙逊大厦夜总会,旨在还原1930年代的弄堂风貌。影片多处拍摄地取景于当时即将拆迁的实景,如今已成为难以复现的历史质感。《人约黄昏》既是对上海这座城市集体化记忆的“挽歌”,也是一段关于爱欲与死亡的隐秘呢喃。该影片获第1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被影迷称为“胶片上的海派美学教科书”。

逃往上海(1999)
ESCAPE TO SHANGHAI
导演/Director:
陈逸飞/CHEN Yifei
看点:
重现东方诺亚方舟的一段记忆

影片聚焦于维也纳爱乐乐团首席小提琴家海因茨·格林伯格的亲身经历。二战期间,6岁的格林伯格沦为犹太难民,随父母辗转至上海避难。影片以他晚年重返故地的旅程为线索,通过现实与历史影像的嵌套,重现犹太难民在虹口舟山路的生活图景。影片以格林伯格与乐团合奏贝多芬的《欢乐颂》为收尾,将个体的流亡升华为人类共通的救赎寓言。当琴声与江风再次交织,上海显现出作为“东方诺亚方舟”的精神内核:在至暗时刻,一座城市如何以开放的胸怀,点亮人性的微光。正如陈逸飞所言:“上海不仅是一座城市,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理发师(2006)
THE MUSIC BOX
导演/Director:
陈逸飞/CHEN Yifei
吴思远/See-Yuen NG
看点:
海派美学的集大成之作

影片改编自凡一平同名小说,讲述了日军侵占上海后,理发师陆平到江南投靠师叔,并与他的女儿嘉仪一见钟情。然而,嘉仪却早已被父亲定了终身,现实面前俩人只好分开。当危难中的陆平与嫁作姨太太的嘉仪再次相遇,他们发现对彼此的爱意从未消逝。影片由陈坤、曾黎演绎了一场跨越二十年的爱恋,既是个体的悲欢,亦是一代人在时代夹缝中挣扎的缩影。影片延续了“大美术”的理念,将油画质感注入电影镜头。陈逸飞自费从安徽定制特殊涂料,以此还原石灰墙的斑驳。老上海理发店的墙面肌理更是凭借数十名画师对照历史照片手工绘制三个月的结果。本片曾入围第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片中那把空导演椅与陈逸飞背影的定格,作为陈逸飞的影像遗作,也是一场关于上海、记忆与告别的美学仪式。

SIFF狂想曲丨SIFF RHAPSODIES
胡加尔的一天(2025)
PETER HUJAR'S DAY
导演/Director:
艾拉·萨克斯/Ira Sachs
看点:
从“典型一日”中沉浸式体验艺术家的生命经历

本片以极具电影感的叙事手法再现了1974年摄影师彼得·胡加尔与作家琳达·罗森克兰茨的一段对话。两位主演本·卫肖和丽贝卡·豪尔在琳达本人位于纽约曼哈顿的公寓内,以极富想象力的方式重现了那个遥远时空的午后,让观众亲历两位独特个体之间松弛而精彩的对话。胡加尔,这位开创性的艺术家与摄影大师,在这场谈话中回忆了他前一天——从醒来到入睡的每一刻。他的讲述为我们展现了1970年代纽约的创作热潮与动荡现实,还有他充满敏锐的观察、坦诚的自我剖析和诙谐的八卦碎语。

乡村摇滚少女2(2024)
VILLAGE ROCKSTARS 2
导演/Director:
丽玛·达斯/Rima Das
看点:
摇滚乐与大自然交织的成长诗篇

在孟加拉湿漉漉的季风里,十八岁的琴弦骤然绷断。当熟悉的吉他旋律再次响起,《乡村摇滚少女》中那个为梦想雀跃的印度少女,如今已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遭遇家庭变故后,她不得不直面成长阵痛,开启全新的旅程。集编剧、摄影、剪辑等工作于一身的导演丽玛·达斯延续前作故事,对于青春成长这一主题,她并未采用振奋人心的逆袭式叙事,而是让主人公在充满变数的旅途中慢慢寻找自己的旋律。片中内敛的表演、生活化的情节,令这部故事片更像一部真实的纪录片。影片深深扎根于印度乡村的自然美景,每个镜头都渗透出诗意的美。本片入围2025年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少年单元,并获得2024年釜山国际电影节亚洲之窗单元金智奭奖。

我一无所有:朗兹曼的《浩劫》(2025)
ALL I HAD WAS NOTHINGNESS
导演/Director:
纪尧姆·里博/Guillaume Ribot
看点:
关于纪录片的纪录片,对史上最伟大作品的再解读

《浩劫》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对犹太人大屠杀历史的深刻探索,是克劳德·朗兹曼十二年心血的结晶。四十年后,导演纪尧姆·里博通过220小时未公开的拍摄素材,带观众走进朗兹曼未曾讲述的另一面。他通过与全球幸存者、目击者和施害者的对话,突破了电影的极限,让那段惨痛的历史得以真实呈现。这不仅是一份过去的记忆,更是一场现实的警醒。里博用朗兹曼的回忆与未曝光的镜头,致敬这位伟大的导演,致敬他那份对未被讲述故事的坚定执着。

阿利·普里梅拉(2024)
ALI PRIMERA
导演/Director:
丹尼尔·耶格雷斯·里查德/
Daniel Yegres Richard
看点:
歌声未死,仍在贫民窟的裂缝中沸腾

这是一部关于委内瑞拉传奇民谣歌手阿利·普里梅拉的传记电影,以他为核心,追溯其从西部沙漠贫困儿童到成为“人民之声”的燃情轨迹。影片呈现了他如何用音乐传递力量,凝聚艺术家为弱势群体发声,在时代浪潮中守护尊严,谱写爱与痛交织的生命诗篇——从赤脚少年的吉他初鸣,到风暴中的创作噤声,直至悲剧性的死亡谜团。导演丹尼尔·耶格雷斯·里查德以粗粝影像还原普里梅拉的勇敢精神,民谣旋律与大漠风沙共舞,将个人史诗升华为来自拉美大陆的集体呐喊。

SIFF纪录丨SIFF DOCUMENTARIES
贝鲁特,燃烧的余烬(2024)
TO CLOSE YOUR EYES AND SEE FIRE
导演/Director:
尼古拉·冯·莱芬/
Nicola von Leffern
雅各布·卡尔·绍尔/
Jakob Carl Sauer
看点:
献给所有在废墟中种花的人

2020年8月4日,黎巴嫩贝鲁特港口发生硝酸铵大爆炸。纪录片以这场灾难为背景,聚焦逃难少女、抗争画家、丧子家庭、绝望接线员、理想主义者这五组幸存者的三年生活轨迹。以港口阴燃三年的“幽灵之火”为线索,串联起个体与集体记忆的交织。导演拒绝使用旁白与访谈,仅以跟拍、环境音与手写日记字卡构建叙事,让观众直面“活着即历史”的震撼。影片的两位导演在维也纳电影学院求学期间相识,12年前他们首次来到黎巴嫩,创作了聚焦于贝鲁特电力危机的纪录短片《没有电》,在多个电影节上获奖,获得国际关注。而这部耗费三年而成的电影本身已成一场抗争——它证明了影像能比火焰更持久地灼烧谎言。

唯一的家园(2024)
NO OTHER LAND
导演/Director:
巴西勒·阿德拉/Basel Adra
拉谢尔·瑟尔/Rachel Szor
尤瓦尔·亚伯拉罕/Yuval Abraham
哈姆丹·比拉勒/Hamdan Ballal
看点:
可能是去年风头最劲的一部纪录片

影片聚焦约旦河西岸南部山区村庄马萨费尔·亚塔,在被划为军事禁区后,当地村民持续面临生存问题:房屋拆除、断水断电……导演巴西勒·阿德拉从小以手机和摄像机记录家乡的变化:推土机铲平房屋、士兵填埋水井、学校被征为军事训练区,甚至村民遭枪击致残。在此期间,他与来此报道的记者尤瓦尔·亚伯拉、拉谢尔·瑟尔罕结下了友谊,开始在极端的困难环境中持续拍摄,审视军事占领下的生活。本片横扫2024年全球各大电影节,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片长片、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金熊奖、全景单元观众奖最佳纪录片、IDFA观众奖等数十个奖杯,拿奖拿到手软。

注:如遇片目变动,请以实际排片为准。


欢迎持续关注我们,第一时间掌握2025年第二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