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精选|胡阿姨的奇幻花园
在重庆十八梯,曾经有一家特别的旅舍,每晚的住宿费只需3元钱。多年来,店主胡阿姨靠捡垃圾、卖废品勉力支撑着这方小小的天地,她用废弃垃圾精心营造的花园来自我救赎,并抚慰了患病抑郁的儿子少斌,也点缀了住客们的生活。
6月22日晚,2024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揭晓,潘志琪执导的纪录电影《胡阿姨的花园》获最佳纪录长片奖。“我习惯在时间的长河里去打捞普通人的故事”,这是在发表获奖感言时潘志琪导演对自己创作体悟最精简的总结。
在长达二十余年的纪录片创作生涯中,潘志琪的镜头总是对准最平凡的普通人,在他们身上捕捉人性的闪光点,这部历时九年拍摄完成的《胡阿姨的花园》亦是如此。
《胡阿姨的花园》导演潘志琪,制片人陈玲珍
多样的空间建构
狭窄逼仄的生活空间,这是影片建构的人物所处的主要空间,包括低矮的棚户间,狭小昏暗的室内,高低崎岖的阁楼、地下室和屋顶。即便是儿子少斌居住的公租房,也以上下铺将之分割成了多个更为窘迫的居住空间。与此对应,在这样的空间中,人物的动作往往以静止及缓慢而困难的平移或攀爬为主,如住客的躺卧、胡阿姨借助梯子的攀爬。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城市公共空间的宽敞和相对平缓,人物的动作也更为舒展,无论是解放碑广场的闲逛还是街边的广场舞,都与胡阿姨背着背篓、脚步匆匆的动作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随着故事的展开,影片前半段胡阿姨一次次艰难的攀爬,到结尾处重回十八梯游玩的闲适,人物生活境遇的转变也随之完成。除了胡阿姨和少斌的变化,影片也记录下了以十八梯为代表的重庆这座城市九年间的点滴变化,破旧不堪的老城区经过改造已经重换新颜,十八梯美食商业区代替了胡阿姨曾经的花园。
五彩斑斓的花园空间,这是影片建构的诗意空间,奇幻又绚烂,充满着浪漫气息。片中胡阿姨几次出场的时候,恐龙蛋、大蘑菇、各种小动物公仔到结尾处的一株向日葵,这些出现在她背篓里的物件,在她的生活环境里显得如此格格不入,却又以一种怪异的和谐之姿完成了胡阿姨精神世界的外化呈现,塑造出了一个当代艺术家的精神花园。而片中数次出现的花园特写,则是以饱和度极高的色彩完成了对花园这一空间的凝视和诗意的想象。
《胡阿姨的花园》影片海报
丰富的意象营造
花园,影片营造的最重要的意象,从十八梯旅馆门前的废物堆到公租房门外的植物角,花园跟随着胡阿姨,在她生活的每一处顽强地存在着。这一存在无疑是胡阿姨的蓬勃生命力的外化,也是其精神花园的物化,正如儿子少斌所说,没有这些东西,她的精神会彻底垮掉。
行走,这是影片中胡阿姨贯穿始终的动作,她佝偻着腰,背着背篓,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在十八梯的楼梯间,在老家的债主和欠债人中间……行走仿佛成了胡阿姨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的主要方式,在行走中,她重逢了过往的住客,她寻找着消失的同伴,她搜寻着建设花园的材料,她紧紧牵牢子斌的手……
城市,导演对这一空间意象的描摹是伴随着人物命运发生与改变的讲述而完成的,熙攘的街道、熟悉又陌生的邻里、旅店里来来往往的住客、密集的高楼,这不仅是对空间意象的营造,也完成了对城市生活的观察,及城市与人的关系的建立。
十八梯下胡阿姨的旅店和花园消失了,但它却在影像里重生,在观众心里开花,或许这就是纪录片的魅力吧。
王培
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