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5

影评精选|《院中雪》:中年危机下的故土难离

 

近日,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揭晓获奖名单,格鲁吉亚和俄罗斯合拍片《院中雪》的导演巴库·巴库拉德泽获最佳导演奖。该片讲述了居住在格鲁吉亚第比利斯的中年男子莱万的故事。作为一名退役运动员,与妻子离异的莱万饱受身体疾病和精神困境的折磨,隐居于一间破旧的小屋之中聊过此生;而吉维,一位身处莫斯科的导演,正经历着创作上的困境。这两位昔日的同窗,通过互联网的桥梁重新找到了彼此,他们的生活轨迹因此发生了转变,莱万逐渐打开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而吉维开启了重返故土的之旅。

 

 

出生于格鲁吉亚的俄罗斯导演巴库·巴库拉德泽在本片中自导自演,本色出演了导演吉维这个角色,将个人的生活体验巧妙地融入影片之中,这也让这部电影呈现出浓厚的“元电影”色彩。由此,电影模糊了现实和戏剧的界限。

 

从视听层面来看,摒弃了背景音乐的使用,广泛运用手持摄影、跟拍等拍摄手法,使得电影看起来更像一部纪录片。这种跟拍呈现人物内在状态的视听手法,此前在法国电影《正发生》中运用颇多。两部影片都凭借摄影机更大程度跟进人物,观众随着摄影机的贴近,进一步进入人物内心的世界,共情角色状态。另一个方面而言,导演在场面调度方面也颇具巧思,电影中有一场莱万的朋友来找他,质问莱万为何拉黑他的情节段落。表面来看,这是一个戏剧性程度很高的争吵情节段落,但导演依然还是淡化了场面的戏剧性,使用摄影机调度来呈现出人物对话和空间的关系。导演先拍摄莱万和朋友在院中的对话,然后摄影机摇开这两个人,随之拍摄院中的石榴树——这棵石榴树在之后将会再度承载一个戏剧性的作用——士兵来偷石榴,莱万跟士兵在温情和幽默的交流后,让士兵带走了部分石榴。之后,摄影机又拍摄在莱万的屋子里静坐的另一位友人,跟着这位友人一路从莱万的屋子到楼下。从摄影的调度,观众看出莱万的居住的空间环境,导演也明确让空间环境加入到事件当中,与此相似调度在影片中比比皆是。

 

从剧作层面来看,影片抛弃了戏剧性,呈现出主人公莱万的生活状态。按照剧作惯例,莱万和吉维本应是两个牵绊彼此的主要角色,而事实上摄影机却几乎集中于莱万的生活,而吉维只是作为片中的导演和影片的创作者,代替观众来介入观察莱万的生活。莱万日复一日乏味的生活占据着影片绝大部分时间。而这种乏味落魄的生活,也正是格鲁吉亚历史和当下现状的隐喻。

 

影片能很明显看出导演浓重的乡愁。作为格鲁吉亚出生的导演,电影中的吉维最终从莫斯科回到了格鲁吉亚;尽管格鲁吉亚总是在下雪和下雨,却依然泛着温暖的淡黄色光芒,而与此相对的莫斯科,则是更加阴郁的蓝色调。中年失意的莱万总是在道别,却依旧无法离开破败的第比利斯小屋。勾连起莱万和吉维的是互联网媒介,也呈现出电影的当下性。

 

同时,影片流露的中年男性的性别焦虑和危机也呈现出国族的隐喻和象征。影片中所有的男性都无法和异性建立正常的亲密关系,不管是与妻子离异的莱万,还是与理发师有着肉体关系的吉维以及莱万身边的朋友和邻居,他们一方面呈现出了对于亲密关系的渴望,另一方面却又笨拙的爱而不得。影片中失而复得的轮胎和莱万不断提及的香烟、精神药物地西泮都是男性焦虑的一种隐喻。与人建立连结相对应,莱万和吉维最终能够寻找的生命羁绊只有动物。这似乎是人类普遍的中年危机,在之前许多的世界电影当中都有类似主题的呈现,不管是《老炮儿》还是《迷失东京》,抑或是性别倒置,讲述中年女性危机的《无依之地》,都塑造了与社会无法融合的边缘人的形象。《院中雪》中莱万的疾病身体和脆弱精神使他呈现出边缘的男性气质,这与他曾经的职业辉煌形成鲜明对比,亦是格鲁吉亚历史和当下的隐喻。

 

在时空处理上,影片是生活流的现在进行时态——莱万日复一日重复无所事事的小偷小摸生活,没有闪前,也没有闪回的的时空交错。影片的结束,垂垂老矣的莱万和回到了格鲁吉亚怅然若失的吉维各自在自己的住所重复此前的人生。从这个层面看来看,影片呈现出了中年白人男性的男性气质危机,似乎较为老套,也缺乏商业娱乐性。不过,延续导演巴库·巴库拉德泽此前在戛纳电影节颇受关注的两部前作《舒尔特》和《猎人》的风格,纪录片式的自反性表达,呈现出异常冷静平和的超脱气质,亦彰显出导演对于民族历史的态度和作者性。此次上影节斩获最佳导演奖,应该也是组委会对其能力的一种肯定。

 

 

程功

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讲师

 

 

感谢您参加本次上海国际电影节!为了更好地了解电影节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提升未来电影节的服务质量和观众体验,花费您几分钟时间,请根据您的真实体验来填写这份问卷,本次问卷不记名,感谢您的支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