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7

影评精选|我经历的最充实的一届上影节

 

随着最为媒体和电影人关注的“金爵奖”一一揭晓,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也临近了尾声。我认为,获奖名单显示了评委会独立的判断与略显先锋的独特品味;同时相信所有参赛、参展的电影人,不管是否获奖,都有收获。而对我这个影迷和影评人来说,本届电影节应该是我参加的近二十届中最充实的一届。

 

 

这是我看片最多的一届电影节。我在大学里教书,学校的毕业季与电影节的时间相冲突,因此过去常常是望片兴叹。非常庆幸,今年学校工作结束得早,我竟有充裕的时间观赏了十几部影片。其中有开幕影片《永不消逝的电波》,有金爵奖评委会主席陈英雄的《法式火锅》,有入围金爵主竞赛的华语片《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刺猬》《阳光俱乐部》《星星在等我们》,有日本电影《我生活的两个世界》,有入围亚洲新人新作单元的《我和我母亲的疼痛》,入围华语新风展映单元的《出发》《内沙》,还有电影史上的经典《大都会》和《大红灯笼高高挂》等。能在大银幕上看到如此众多的优秀作品、经典作品,幸福的体验无需多言。

 

其中七八部之多的华语新作,使我感受到国产电影创作的复苏。这些作品,既有记录和告别过去、重新上路的《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阳光俱乐部》,更有蕴含细腻亲情和人文关怀的《我和我母亲的疼痛》《刺猬》《内沙》《星星在等我们》,也有传承红色精神的《永不消逝的电波》《出发》,总体来看,题材多元、艺术创新、无论是大资本还是小制作,在编、导、表各方面都非常成熟。

 

 

这是人气旺盛的一届电影节。我观影的地点,除了新华路的上海影城,也有大光明和沪北影院,感受到的都是人山人海、格外热闹的气氛。影迷像过节一样,愉快、兴奋。影院也做了充分的准备,电影节的排片表、灯箱海报、影片介绍准确清晰,专用取票机运作良好,检票员显然也都经过专门的培训,服务工作忙而有序,井井有条。在几乎场场爆满的影院里,我感到作为“电影之城”的上海,得到了确证。

 

我感到,本届电影节上最激动人心的莫过于“弘扬城市精神 打造电影之城——上海市电影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新闻发布会。电影主管部门发布了雄心勃勃的电影创作计划,而我所工作的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也发布了成立“上海发展研究院”的消息及未来三年建设愿景。再看上海的另外两所专业影视院校,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举行了成立十周年庆典暨“全球影视创制人才培养”的电影教育论坛,我有幸参加并聆听了贾樟柯院长高屋建瓴的演讲;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则发布了投票产生的“上海电影学派”30部代表影片和30位代表电影人,同时举行了相关论坛,我也有幸参与。三所电影专门院校推出的举措,让我们对未来上海电影人才培养充满了信心,而专业人才正是上海作为电影之城建设的必要支撑。

 

在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我们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的影评人都没闲着。据我所知,至少有十余位影评人为上海的主流媒体和国内主要的学术刊物提供了数十篇影评。当然,这要感谢上影节办公室的周到安排,专门给影评人提供了观摩的机会。我本人也应邀在广播电视和报纸上对部分影片和电影节整体进行了评点,在接受电视媒体采访时,我说,上海国际电影节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与我们国家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与我们国家对外开放的大门开的越来越大、与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包容度和对外友好度密切相关,也说明了上影节经过26届的发展,朋友圈越来越广,影响力越来越大,策展水平越来越高。我判断,随着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建立,中国文化世界影响力的扩大,上海国际电影节国际化的程度会更高,会成为上海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一张亮丽名片。

 

刘海波

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长,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

 

 

感谢您参加本次上海国际电影节!为了更好地了解电影节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提升未来电影节的服务质量和观众体验,花费您几分钟时间,请根据您的真实体验来填写这份问卷,本次问卷不记名,感谢您的支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