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爵会客厅|王佳俊、朱洁静:跨界融合,“舞”出更多可能


6月19日,上海歌舞团舞蹈演员朱洁静、王佳俊走进“金爵会客厅”,讲述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幕后故事,分享首次“触电”的全新体验。

将电影真实感代入舞台表演,
“舞”出更多可能
曾给两位主演带来不少“跨界”焦虑。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从2018年登台至今,六百多场现场演出加上无数遍排练打磨,舞蹈动作已深深烙进演员身体,成为肌肉记忆,“但舞台上的动作在电影中表现,就会显得有点刻意,所以拍摄时,导演让我们尽量抹除舞台感,让自己成为一张白纸,在电影情境中表现出真实的情绪反应。”朱洁静直言,刚开始会有些不适应,但长久的艺术浸润和舞蹈生涯给了她自信与底气,“无论是舞蹈演员还是电影演员,二者都为塑造人物、诠释故事服务。两种艺术方式的碰撞,对舞蹈人来说,能激发出兴奋的创作欲望。”
演员们首次“触电”虚心学习,请导演在拍摄中随时喊咔,将表演推倒重来。幕后人员也根据舞剧特点调整拍摄方式,打造最佳视觉效果。王佳俊回忆,第一场拍夜戏,由于两位打光老师缺少跟随音乐节奏打追光的经历,他们就反复排练,合成了十几遍,才最终收获满意效果。诸如此类的故事还有很多,“电波”剧组台前幕后人员精心打磨每一幅画面,卯足劲儿追逐艺术的极致,碰撞出更多艺术火花。
“舞剧电影不是舞台纪录片,不是通常的多机位拍摄,它是打破原有舞台版本的再改编、再创作。”朱洁静介绍,影片中加入老电影影像,有效链接红色岁月;灵活的镜头调动,也精准捕捉台下反应和台上细节。比如,舞剧中用追光突出演员表情动作,电影中则通过拍摄特写完成情绪传递,在丰富角色形象的同时也强化了观众对艺术的感官认知,“郑大圣导演也很尊重舞者想法,在电影的复杂艺术维度中,创造是非常难的,也需要冒险。”
将电影真实感代入舞台表演,
“舞”出更多可能
“拍完大镜头后,我们会对角色有一种更深度的理解。”从舞剧电影回归剧场演出,朱洁静察觉到自己的表演在发生变化。因为常年演出产生“表演惯性”,这是舞台大忌,她深刻认识到,表演必须是当下的、新鲜的,“拍完电影后,我又重新找回了人物感觉,每一次舞台演出,角色塑造都会往一种控制不住的未知方向生长,这种感觉特别好。”
王佳俊同样感受到从电影走回舞台时的“能量转换”。“以前会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肢体表现上,现在我觉得内在变强大,心底有根了。”在电影拍摄过程中,他仿佛进入到了电影故事中的岁月,实实在在地与人物共情,如今他将这种真实感代入舞台,让观众深切感受人物的高尚品质和红色情怀。
对于是否考虑转型的问题,两位舞蹈家一致认为舞蹈是立身之本,跨界基于专业,不能忘本是内在要求,“如果有影视方面的合作会去尝试,但对于我们来说,最想呈现和表达的,还是在舞台上。”王佳俊说道。
电影主创与观众合影
作为根植于上海红色文化的经典IP,此次创新融合将舞剧与电影“搭桥”,多角度重构舞台版本,带来超乎想象的视听体验,也为未来话剧、音乐剧与电影融合提供了启迪和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