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9

SIFF MARKET |“IP影视开发大会”:激发文学与影视的共鸣

 

为了更好地探索文学IP在影视领域的开发潜力,促进文学与影视产业的深度合作,6月18日下午,第二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市场继续开展“IP影视开发大会”系列活动,以分享成功经验与创新理念,共同探讨IP的影视化路径,为作者、影视制片人、编剧、导演及投资者搭建一个高效的交流平台。

 

01

IP影视开发大会

文学转化影视重点作品推介会

 

 

中国作家协会社联部举行圆桌会议,对优秀文学作品进行重点推荐,深入探讨文学改编影视的价值和意义,进一步彰显文学的力量。

 

 

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马文运表示,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重镇,上海市作协积极推进文学作品影视化,在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市场期间积极举办上海文学影视戏剧创投沙龙,目前已推动《心居》《城中之城》等文学作品的影视转化,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千里江山图》也在筹备中。影视需要从文学中汲取营养,两者互相赋能,双向互动。

 

 

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常务副总裁宁江生提出,应该继续依托国家级产权保护交易联盟链,推动文化与资本的创意融合,营造公开透明的传播环境。文交所联合中国作协开发的旨在保护文学作者著作权的文学版权交易平台“新锐作家库”“优秀作品库”等,都在深度助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上海市作协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作家孙甘露发言指出,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中国新文学的摇篮,当前社会对文学影视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期待更多更丰富的文学作品为大众所知晓。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发表讲话。他指出,《人世间》《三体》《繁花》等由文学改编的影视作品广受欢迎,中国作协也积极响应时代呼声,推出了“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等政策,助力培养文学新人,发掘时代故事。

 

 

推介会上力推了中国作协“两个计划”的十部重点作品图书,包括《北爱》《花灯调》《直溪》等。中国作协社联部于今年上半年通过各省作协层层申报、专家筛选,从著作权保护与开发平台上新登记的上千部作品中,挑选出10部不同领域和背景、蕴含深刻思想和独特艺术气质的作品:钟求是的《宇宙里的昆城》是关于一位物理学家的心灵奇旅;段子期的《重庆提喻法》从二战时期的一次大轰炸开始讲述,是以重庆为背景的悬疑故事和科幻元素的杂糅;叶晓的《宴遇》讲的是一个爱好烹饪的普通人,在1997-2015年发生了9个与食客相关的人生故事,他认为“每个人都能遇到让自己泪流满面的味觉”;张弛的《掘地》讲述了在过去的新疆,一个放羊人随着100多只羊消失引发的悬案;《亲爱的租客们》反映各式人物的命运沉浮;旅居非洲的中国人已经超过了200万,而国内对他们的生活状况几乎一无所知,《涌动的扎伊尔河》填补了这一空白;《五虎匠》则讲述了五个身怀绝技、心怀国家的匠人,描摹了传统技艺、市井江湖与人间百态;《那红红的萨日朗》的作者构思长达十余年,讲述了一段以乌兰牧骑为原型的往事;在《会飞的板凳龙》中,板凳是乡间最常见的物品,舞龙的汉子们将板凳排成长龙,揭示了传承千年的板凳龙靠的是人的力量;《开元霓裳楼:风时序》讲述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武侠故事……

 

 

上海市作协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原副院长杨扬作主旨演讲,他认为,电影跟文学的关系像接力赛,文学创造了想象,电影把文学完善。本届电影节的开幕片——舞剧改编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正是这样的范例。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编剧余飞在主旨演讲中回顾了2017年大IP爆发、大量作品完成版权交易的往事。他说,《人世间》播出之后,传统作家的小说改编热度得到提升,但当前的要务是“去库存”。

 

文学与影视作为两种紧密相连的艺术形式,互相的交流与碰撞往往能激发更多创作灵感和艺术火花。在圆桌沙龙部分,六位嘉宾以“当年海上惊雷雨,一树繁花人世间”为主题探讨了文学改编影视的现状和发展可能。

 

主持人、中国作协社会联络部主任李晓东:《繁花》和《人世间》是两部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改编的爆款电视剧《繁花》和《人世间》,一部是演上海,一部是演东北,地分南北,人也分不同的行业,但它们都变成了我们当代文学改编影视的经典作品。

 

 

作家、编剧海飞:老老实实讲故事是最好的途径。关于IP的打造和小说的创作,两条腿如何一并走路?如何改编得有文学性?我一直认为这里面的文学性不是语言的文学性,而是这个故事的文学性,因为很多故事,本身的故事就有了文学性。“小说相当于脚手架,电影拍完之后脚手架要拆除”。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长、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厂长柳建伟:所谓的文学性就是真实性,就是“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八个字解读得是否合理、到位且独到。真实性带来的文学性,在文学和影视领域都是最重要的。必须回到真实,去解读人生,这才是所谓的文学性。文学还是一切艺术之母,文学是第一位的。

 

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作家、编剧、导演蔡骏:我觉得有两类作品是我们可以选择的,第一是它的文本结构很适合改编成电影或者电视剧。第二是它能够给我们提供一种可能性,虽然改编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这种可能性延展出了一个新的文本表达,因为我们知道,我们所有的影视作品在改编过程当中,其实都会跟原著变化很多。

 

浙江省作协副主席、《江南》杂志原主编钟求是:今天大多数人在看手机的碎片信息。我们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但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之树,有没有同步生长呢?我觉得需要文学、小说来加入,因为观众其实是需要培育的。在那种比较“轻”的、愉悦式的作品之外,需要追求文学艺术高度,培养有文学内涵、追求内心精神世界的的审美品位。而从文学作品到影视作品的跨越、过渡,需要真正能够发现文学内涵的眼睛。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教授、电影剧作教研室负责人杨蕊:为什么我们会对经典的文学作品,以及经典文学作品的影视化非常有信心?因为它提供了一些越过我们当下泡沫之上的,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永恒慰籍的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是我们自己内在的根。

 

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副理事长、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周建东:文学作品转化为电影作品要尊重电影的艺术归类、创作归类,包括电影的市场归类,不是任何小说都可以变成电影,也不是都能做到市场表现好、观众又喜欢。文学作品拍成故事片、微电影、纪录片等,题材是很重要的。

 

02

IP影视开发大会:

“明日之虹:电影人会梦到赛博朋克吗?”

科幻世界影视文学专场

 

 

全球电影市场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下,科幻电影正经历革新。国产科幻影视质量日益提升,成为衡量国家电影工业创新与技术的新标杆,也引发了业界对科技融合、未来趋势等内容的深入思考。

 

 

在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市场,“明日之虹:电影人会梦到赛博朋克吗?”科幻世界影视文学专场,推介了《夜行环线》《俑》《无限惩罚》《且放白鹿》四部适宜影视化改编的华语科幻小说;邀请导演刘晓世,影视策划、制片人王旭东,《看电影》杂志主编阿郎,青年科幻作家任青共同探讨了中国科幻电影的新技术与内容走向,为业界提供了新的思考视角。

 

 

科幻世界影视总监王姗姗担任本次沙龙的主持人,她和活跃在科技影视领域的四位嘉宾就赛博朋克的起源、文化影响、艺术创新、影视作品以及未来趋势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导演、编剧刘晓世:很多年轻人、科幻读者非常喜欢赛博朋克,它的故事背后所映射的哲学主题,就是当代社会科技跟艺术的发展,让每个个体开始思考自我存在的意义。《银翼杀手2049》为什么这么好看?因为它把一个赛博朋克的电影,把它所有的点都集中在了一个具体的人类命运身上。赛博朋克是兼容性很强的表达方式,这就是它的魅力。

 

科幻作家任青:未来的赛博朋克小说,一定是从人的本身体验出发的,描写人自己对于世界的感受,基本上是以小见大,通过小的切口感受到世界的变化,让人根据自己不同的立场产生共情或对未来的反思。结合当代中国语境来看,大家正在讨论科技与人的关系问题,那就可以通过赛博朋克这个皮肤、躯壳展示人本身对于自然、环境的思考。

 

《看电影》杂志主编阿郎:赛博朋克关注一种小众的、边缘的、属于异世界的人。当它走到今天的时候,我们很多人给它加了很多形容词。这没必要。在历史上它其实就存在,只不过它的表现形式可能是一台哈雷摩托,也可能是一只代表着摇滚的吉他,现在是赛博朋克,因为我们的技术走到了今天。

 

影评人、总策划、制作人王旭东:赛博朋克给我带来很多遐想。如何来培养赛博朋克科幻类型的创作人才?我认为市场难度并不在于剧本的创作,而在于影视化。当这个小说作家想创作一个赛博朋克的故事时,可以和策划、导演、编剧先沟通一下,奔着影视化改编的思路去构建。同时,我们还要培养更多科幻电影中赛博朋克这个赛道的导演人才。

 

 

“IP影视开发大会”系列活动不仅是行业盛会,更是跨界融合的盛宴。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市场期待通过此次活动,点燃文学与影视的创作热情,共同谱写IP影视开发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