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8

未来影院|面向未来的探索,影像何去何从

 

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算法,人工智能已经逐步进入到影视创作的各个环节中,带来了一系列全新的故事体验和商业可能。技术打开视野的同时,创作者需要进一步反思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拓宽创作,寻找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未来前景。
 
6月17日,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未来影院举行了“人工智能时代的影像探索”行业分享会。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院长孙斌,北京诺亦腾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戴若犁博士、青年导演李亘、青年编剧导演黄石齐聚普熙金融广场·PUSH艺术中心,共话AI赋能下的行业现状及影像创新。

 

 

 

 

人工智能重塑产业生态

开启智能电影新纪元

 

智能影像活跃在当前的媒介空间,人工智能为电影创作提供了诸多创新可能。在主题分享环节,孙斌从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分享了人工智能对于行业的重塑,“从业者需要了解AI在电影行业中的运用情况,学习和使用AI工具进行创作、制作、发行,提升数字化和智能化的专业技能。”
 
戴若犁博士从实践层面分享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影视行业的前沿运用。目前的AI技术能够帮助影视行业降低成本,未来将向拓宽应用性的方向发展。随着算法的迭代,人工智能将释放出更强的能量。
 
与会嘉宾形成共识,技术的发展并不能取代人类的创造,未来的影视产业将面临人机共创的生态环境。创作依然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技术服务于人,寻找人与AI的最佳配合方式,开启电影智能制作新时代。

 

 

 

人文情怀构建创作生命力

寻找技术进步与情感共鸣的平衡

 

AI虽然可以做到形式与逻辑的模仿,但是缺少对于内容与情感的体悟。影像需要创作者来赋予温度。本次未来影院单元带来了26部国内外依托AR、VR、MR等先进影像科技的沉浸式体验佳作。
 
李亘导演在观看完这些影像后,改变了对于人工智能影像的认知,“它们不仅呈现出猎奇的空间体验,还讲述了有温度、有共鸣的故事。”黄石对于《蝴蝶之舞》印象深刻,“我在那个情境里,非常的舒适。这些影像有着心理疗愈、精神抚慰的功能。”
 
随着AI的不断发展,创作者将能够更有效率、更有想象力地完成创作。人工智能影像将有可能传递全新的美学体验、情感陪伴。但是,我们也需要反思技术与人类的关系,李亘认为最好的平衡是技术向前发展,传统的东西依然能够留存。

 

 

除了多部沉浸式佳作展映和此次分享会之外, 6月19日还将举行主题为“科技赋能线下沉浸式影视娱乐”的行业分享会。电影节期间,未来影院持续开放,欢迎观众、从业者、研究者共同探索智能影像时代的创作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