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7

金爵电影论坛|电影节要和好电影“双向奔赴”

 

由上海国际电影节于2018年发起成立的“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积极搭建电影文化交流互鉴的平台,不仅助力中国电影走向海外电影节,也让越来越多海外影片进入中国观众的视野。6月16日下午,“一带一路”电影文化圆桌论坛举行,嘉宾们围绕不同电影节在选片、策展、新人培育等方面的经验与心得展开探讨,共话好电影如何凸显本土特色、面向国际受众。

 

 

圆桌一:多元影展,文化交响

 

 

 

本次论坛的首场圆桌讨论以“多元影展,文化交响”为主题,“东道主”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主任陈果,对话来自葡萄牙波尔图奇幻电影节、新西兰国际电影节、墨西哥瓜纳华托电影节、巴西里约电影节的新朋老友,就电影节如何选片策展,本土作品如何实现广泛共鸣展开了讨论。

 

 

陈果

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主任

 

选片工作是双向选择,我们秉持着“立足亚洲、关注华语、扶持新人”的理念进行选片工作,电影人也在选择最合适或是最重视自己作品的平台和电影节。在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的461部影片里,世界首映和国际首映的影片超过了110多部,这样高的比例构成了今年片单的基础。电影是一个影人交流的大平台,也是影迷狂欢的一个大节日,策划好影展是我们最基础的工作,也是电影节能成为一个盛大节日的基础。
 
在选择中国影片时,我们会考虑:作品是否足够有东方美学、是否有共同的价值观、题材是不是能得到广泛的共鸣?如果这三点都有,电影就具备了“走出去”的基础。

 

 

若昂·多尔明斯基

葡萄牙波尔图奇幻电影节执行总监

 

我们的电影节以对奇幻片的侧重而闻名,从题材上看,这是一个独特的电影节。但我们也欢迎所有类型的影片、探索不同的题材,尤其是通过“东方快车”单元,我们在过去几年吸引了很多亚洲影片。
 
我的父母创建了这个电影节,这也是一个有很多家人在一起合作的电影节。我们想创造这种大家庭的氛围,让电影人宾至如归,互相切磋创作的经验。我自己最早是为电影节做平面设计的,后来慢慢进入了洽谈的角色。我认为,作为创意者,你首先要展示自身国家的特点,用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同时也要和其他电影人对话,通过影像叙事传递关键的信息,获得人们情感和内心的共鸣。

 

 

凯瑟琳·菲兹杰拉德

新西兰国际电影节董事(原新西兰国际电影节主席)/著名制片人

 

我们选片的标准是寻求全世界最好的电影,以及那些能够在未来成为电影人的人。对于电影节,我们希望营造节日的氛围,进一步提高观众的欣赏能力,帮助他们打开视野,去接触他们之前没想到的电影艺术。我发现,所有的电影节都会比较侧重自己国家的文化。我们应该和全世界的电影节保持连接,而不是只关注最大型的那些电影节,大家完全可以共同精彩。
 
在作品的传播方面,我认为电影人要有国际视野和阅历,要有足够的阅片量,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出发。然而,最关键的还是,你能否真正地把自身的文化以新鲜的视角进行融合。

 

 

妮娜·罗德里格斯

墨西哥瓜纳华托电影节策展总监

 

我们是一个包容性非常强的电影节,比如我们的展映时间,从早上10点钟一直到凌晨2点钟;我们会在具有当地特点、具有历史意义的电影院和戏院进行放映,甚至可能选择在开放的环境里,为观众提供免费的观影。
 
我们相信,电影是一种跨越国界、世界共通的语言。在观看中国电影时,哪怕没有翻译或字幕,我们也能看得懂,因为我们能获得同样的情感共鸣。如果你的剧本、创意或影片能够真正植根于当地人的生活,个性化的元素会更有利于影片在国际上传播。所以制片人也要赋予电影人勇气和自由裁量权,让他们表达独特的声音,反而能够获得更好的结果。

 

 

伊尔达·圣地亚哥

里约热内卢国际电影节策展总监

 

从海量影片中选出最优秀的作品,是很有挑战性的。每次我都会思考,一边是年轻的有潜力的人才,另一边是大师级的人物,我们如何考量?与此同时,我们的挑战还在于,如何呼应观众的好奇心,让他们能够通过电影的全新视角审视世界现在的状态。
 
谈到电影的传播,或许有些影片很优秀,但要真正触达观众,还需要把配套的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做好。因此,“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非常重要。有了这样一个联盟,人们能关注到那些过去可能没有看过的电影;而来自于这些联盟方的电影,也可能因为得到平台的支持而走得更远,从而实现跨越国境的传播。

 

 

圆桌二:人文交流,文化桥梁

 

 

 

第二场圆桌讨论以“人文交流,文化桥梁”为主题,长期关注“一带一路”电影周的学者,参与过“一带一路”电影周、“一带一路”电影巡展的影片代表们汇聚一堂,分享他们在不同电影节的所见所闻和创作感悟。其中,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已参与了六届“一带一路”电影周的选片工作,他与作家、导演虹影带着她的电影《月光武士》一起在今年年初参加了达卡国际电影节,制片人刘辉的《脐带》曾入围达卡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亚洲电影竞赛”,并斩获了最佳影片、最佳女演员两项大奖,而导演、编剧张裕笛的第一部长片《倒仓》则是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的开幕电影。

 

 

虹影

作家、导演

 

在达卡,所有人都是那么爱电影,我们看别人的电影,他们也看我们的电影,大家都能感受到彼此对电影的热爱。我认为一个电影节包含了所有人对电影的期待和梦想。我们想要用电影表达自己,我们也能在电影里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想要的梦想,这是大家参加电影节的原因。
 
现在人人都在谈和别的国家合作电影,我觉得中国也有这样的实力,要进行更多地合拍。如果没有合拍,你或许无法真正地了解彼此。我觉得,一起创作会造就融合不同文化元素的、综合性的、品质非常好的作品,不管它是艺术的,还是商业的,都会是好的电影。

 

 

刘辉

独立制片人

 

《脐带》拍摄的是内蒙古的故事,我听说,在达卡也有很多观众非常喜欢这样的电影,我想,文化是流动的、交融的,我们需要更多的平台让文化真正地流动起来。我的幸运在于我遇到了特别优秀的创作者,包括后来的《村庄音乐》的拍摄过程也是一个追逐时间、记录生命的过程,凝结了导演带领下的全体主创对那片土地的热爱,把热爱又变成优美的台词、优美的音乐和纯净优美的影像。
 
我特别希望这些电影能通过“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的平台,让更多的人看到,走向世界,也让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多的关注。这既需要创作者们的坚持再坚持,也需要更多制片人、制片公司支持有理想的、踏实的创作者。

 

 

石川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今年“一带一路”电影周的电影来自很多不同的地方,有来自非洲的,拉丁美洲的,你怎么在纷乱的片子中梳理出一种逻辑?在文化的差异当中,我们要去试图寻找那种共情,也可以形成一种互鉴。我自己看“一带一路”电影周的片子已经超过120部了,它超越了我已有的知识,每年不断给我提供新的信息,让我学到了更多的东西。
 
从我个人的角度,我认为“一带一路”电影周是具有成长性的。我希望除了电影节的10天,还能有“一带一路”影展把这些影片推广到中国更多的区域,希望参加“一带一路”电影周的优秀影片,能够通过上海国际电影节走进中国的主流市场,跟更多的观众见面。

 

 

张裕笛

导演/编剧 

 

来电影节和节展,我们就是要来看电影的。“一带一路”电影周选了很多电影,我可能从来没有看过这个国家的作品,也没有去过这个地方——那是坐飞机都要30多个小时、非常遥远的地方,我这辈子都不一定有机会去。但影像给了我一个窗口,让我可以了解他们。这可能也是电影本身的魅力,是一座沟通的桥梁,是一个大家都可以听得懂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