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爵会客厅|畅谈从业感悟,分享深度思考


作为评委,有怎样的评判标准?对人工智能与影视融合有什么看法?6月17日,第二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短片单元评委李霄峰、动画片单元评委不思凡(杨志刚)走进“金爵会客厅”,分享多年实战经验,畅聊从业心得体会,同时为青年电影人送上宝贵建议。

本届电影节金爵奖短片单元
评委李霄峰

本届电影节金爵奖动画片单元
评委不思凡(杨志刚)
享受创作过程,不要指望一飞冲天
李霄峰导演与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缘分要从2013年说起,当年他携《少女哪吒》获创投单元最具创意项目奖,隔年获亚洲新人单元最佳编剧提名,2020年他执导的《风平浪静》入围金爵奖主竞赛单元,今年又以短片单元评委的身份再次回归。从逐梦圆梦到反哺平台,上影节见证他每一步的成长与飞跃,“我像孩子一样被电影节拉扯着长大,得到了很多来自电影节、来自上海的认可,感觉挺幸运的。”

“我认为短片是很重要的领域,一定不要把短片当成长片的跳板。”身为评委,李霄峰关注参赛作品能否打动人心,也期待看到更新鲜更自由的内容。他希望青年导演和短片创作爱好者能珍惜拍摄机会,享受创作过程,“首先要喜欢自己的东西,黑泽明说写剧本的第一要务是把它写完,电影也一样,要先拍完,不要指望一飞冲天,那是极小的概率。如果是爱好或是想以此为事业,一定要学会在不断推翻自己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导演、编剧、制片人、作家,李霄峰身份多、跨界广,是实打实的“资深斜杠人”。“身份在变化,开心自然就好”,如今有了优秀的团队支持,他将重心放在创作上,现已有电影题材在着手准备,未来也会考虑短篇小说写作,“写短篇小说与拍短片有相通之处,但短片是集体创作,面对多维度的观众,写作如果有一两个人关注到,就会很开心。”
寻找传统文化元素,做好中国动画
放弃按部就班的工作,带着纯粹热爱投身动画行业,动画片单元评委不思凡导演对上海的感情颇深。他表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陪伴了几代人的童年成长,留下了刻骨铭心的文化熏陶,而当代年轻人对动画的印象很多来自外国作品,他鼓励动画从业者在创作中更多融入中国文化,减少外来的影响和冲击。

为了制作更加纯粹的动画片,不思凡导演认真研究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经典作品,挖掘更多中国味道,让观众感受经典与创新融合的艺术魅力。继《大护法》后,他携水墨国风动画电影《大雨》重回大众视野,影片讲述一对父子在面对灾难时的情感羁绊,表达在追求经济发展过程中伤害大自然的反思,“我的创作空间基于中国乡土,是在分享属于自己的记忆”,不思凡导演将自己的童年感受搬上银幕,在视觉与音乐方面营造传统美学意境,以中式审美讲述中国故事,做好中国动画。
对于动画行业的青年人,不思凡导演鼓励他们尽可能投身实践,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取得进步,“我也在探索的路上,跟最顶级的作品比较,也会发现很多不足,但我会尽可能找到突破口。”
AI浪潮下,创作者不能没有自由的灵魂
近几年,人工智能逐步融入影视生产,引发电影人的深度思考,两位导演也对此做出回应。
AI是否会取代人类创作?李霄峰表示,人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尤其是在语言文字和影像上,从业者要有自己的创作标准,不要因为AI失去创作力、失去对生活的热爱。对于“AI会不会影响创作者”的疑问,他直言一定会有影响,“就看我们如何交互,如何利用,创作者不能没有自由的灵魂。”
如今已有多部AI动画横空出世,带来关注的同时也面临诸多争议。不思凡导演认为,AI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工具,但过度依赖会带来版权等问题,应当以积极开放的心态拥抱新技术,学会合理利用,“AI其实是一个朋友,目前有非常好的辅助作用,所有的技术只要你会利用,肯定会带来巨大的好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