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8

生而为人,何以为家

 

作者:孙乐萱

 

 “生而为人,何以为家。”本片由黎巴嫩导演纳迪·拉巴基执导,在20185月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上斩获评审团奖,豆瓣评分9.0。讲述了黎巴嫩12岁男孩赞恩的许多辛酸经历以及他要控诉他的父母这样的罕见事件,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却没能够好好地抚养他。“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为他们把我生了下来。”一个12岁的小男孩,一双经过无数脏活儿的手,一问难民屋。影片将压抑无望的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由于父母是被政府下达驱逐令的非法居民,这对糟糕的父母甚至也不清楚他们的确切出生日期。赞恩历经生活的磨难,最后却因为伤人入狱,绝望之下他把父母告上了法庭。整体就是从反抗到离去到回归最后再到发起反抗。全片使用冷色较多,导演用一系列细节真正地将“生而不养”在荧幕中呈现,昏暗的光线给观众压抑之感,引起深思。

 

本片运用大量特写及运动镜头,立体地塑造了赞恩饱满的人物特征。特写镜头无声地展现了重要的事物,在视觉上起到了强调作用。同时可以通过刻画人物面部,揭示人物内心情感。其中叙事镜头展现了人物冲突,推动了情节发展,让观众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生而不养”这一沉重话题。影片开头赞恩和父母在法庭上对峙,双方始终处于两个景别,从未同框,表现了双方对立的关系。而通过特写夸大赞恩此时表现出的与年龄不符的尖锐成熟,设下了悬念。

 

影片中的跟镜头拍摄主题明确,镜头与主体的距离不变,特别是跟在主体后方拍摄,使观众视点和主体视点重合,身临其境。其中在后方跟随泰吉斯于嘈杂的集市之中,暗示了观众在跟随过后,将会揭晓泰吉斯的生活现状与地位,推动情节发展。

 

影片中的声音也颇具匠心。何以为家故事发生在战乱频繁的贫民地区。在赞恩在街边卖甜菜汁这一片段中,汽车鸣笛声,尘土飞扬声,行人交谈声交织在一起,音响成分复杂,过度放大有源声音,拉进观众与人物的心理距离,构建观众与人物极近的幻象,身临其境。还有泰吉斯为孩子凑钱买出生证明时剪头发一段,昏暗的背景、低沉、哀怨的曲调展示了人物无奈的心境。

 

何以为家整片氛围压抑、沉重。年仅12岁的赞恩奔走于各种体力劳动,隐瞒妹妹来月经的事实,丢掉杂货店老板的儿子,赞恩默默承受着恶性循环,期望美好的生活。编剧以犀利的镜头语言、视听语言揭示着地区生活在肮脏环境中的儿童所处的现实:失败的父母希望孩子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越生越穷,越穷越生。

 

世界这么大,总有阳光照不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