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3

“一带一路”电影文化圆桌论坛|电影节面临挑战?深化合作或是破局关键

 

“一带一路”电影文化圆桌论坛

当流媒体、短视频的时代来临,主打“有欣赏门槛的电影”的电影节,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当整个世界的不确定性增加,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的电影节,该如何解决困难?6月12日,在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电影论坛的“一带一路”电影文化圆桌论坛中,来自中外多个国际电影节的“掌门人”就当下的电影节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并提出了专业建议。

 

 

资金和观影习惯挑战传统电影节

 

长短视频之间的较量,不是一个新话题,已经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电影,这些年来一直面临着观影习惯改变的问题——年轻人会不会只想在手机上刷刷短视频?

 

“我们要警惕电影消费的习惯悄然转变的可能性”,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主任何文权认为,“如果我们放松警惕不作积极应对,一旦真正形成拐点,那将是相当困难的。因此,上影节一直持续打造专业性、国际性节展内核,将引领电影消费、提振信心作为重要使命任务。”

 

 

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主任

何文权

 

他的话也让来自埃及的开罗国际电影节总监阿米尔·拉美西斯颇有同感。在这个埃及最大的国际电影节,他感受到了不少新变化,一些比较大的影视企业,似乎在改变电影的发行形式,“以前制片公司可能会花一年的时间,到各个电影节曝光新片,然后再在不同的地区完成院线发行。但现在,电影节这样的平台遇到了比较大的挑战。”这些制片公司会迅速选择流媒体平台,“在入围去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电影中,有7部在电影节结束1至2周的时间里,登上了流媒体平台——大家在手机上就能看展映电影,这样的话,观众还会不会去电影院?”

 

 

开罗国际电影节总监

阿米尔·拉美西斯

 

如果说关于观影习惯转变的担忧,有可能是杞人忧天——毕竟也有不少影迷认为,在电影院看电影和在手机上看,获得的体验感根本不是一回事,他们在努力捍卫“到影院观影”的传统,但各大电影节并不敢因此掉以轻心。电影是电影节的根基,根基不容动摇,因此,他们对于电影节表现出来的“资金不足”问题,就格外敏感,他们会追问,这到底是当下世界经济遇到困难所引发的偶然,还是观影习惯转变导致的必然?

 

商业赞助和资金问题是所有电影节的“掌门人”都提及到的问题。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国际电影节艺术总监西蒙·波佩克说,此前他们这个电影节有120场左右的电影放映,2020年骤然遇到资金问题,只在线上放映了25场。2021年线上线下结合放映,还是只放映了60部电影。阿尔巴尼亚的地拉那国际电影节总监阿格隆·多米感叹:“我们如何在商业社会当中得以生存,要找到一条出路还是比较困难的。”

 

 

卢布尔雅那国际电影节艺术总监

西蒙·波佩克

 

“我们能否适应和调整?我们能否接受刚结束电影节展映的电影,隔天就出现在了流媒体平台?”阿米尔·拉美西斯发出了“灵魂拷问”。

 

电影节的核心存在价值是人

 

  

当然所有人都希望这些忧虑,只是杞人忧天。何文权说,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全面回归线下后,1个小时就卖出了30多万张票,说明在无数影迷的心目中,电影节的存在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那电影节的核心价值到底是什么?它拥有多元化的价值,包括艺术交流、影迷节日、人才培养、产业推动等,哪个是“核心”,不同的电影节或许有着不同的答案,但此次论坛所有嘉宾达成共识的是,其中“培养青年电影人”应该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因为青年人才代表着未来。

 

上影节拥有短视频、短片、创投、创投训练营、亚新、金爵以及此后推出的SIFF YOUNG上海青年影人计划这“6+1”人才培养阶梯,“电影导演的成长周期很漫长,而我们的人才培养体系贯穿在各个板块之间,也让很多专业电影人知道,来上影节的目标之一,就是发掘新人、新项目。”何文权说。

 

阿米尔·拉美西斯也正努力让开罗国际电影节在扶持新人方面加大力度。他说,很多电影节都办大师班,让大师导演来和观众做交流和讨论,“我想为什么我们不能往前一步,把年轻的电影人叫过来交流?所以我们2022年启动了一个新项目,就是给年轻的电影制作人办工作坊,从摄影技术到剧本创作再到导演,让大家在交流和分享中成长。”

 

斯洛文尼亚的首都卢布尔雅那,经济体量不算特别大,电影市场也同样不大,西蒙·波佩克和他执掌的卢布尔雅那国际电影节却干得风生水起。他的“绝招”,就是给斯洛文尼亚的青年电影人创造和他国合拍的机会,在这种机制下,不少青年电影人在国际上声名鹊起,“我们刚刚就有一部电影在欧洲电影节获得了最佳短片奖,而这就是我们和法国的合拍片。”

 

事实上,对很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电影节来说,受限于自己国家或地区的市场体量和人口,他们在青年电影人的培养上,也面临包括资金在内的众多难题,但基于共同的价值认同,他们愿意在这个关系着电影未来的问题上完成互助,像波兰就有专门的编剧训练营,时间跨度很长,面向整个欧洲甚至世界,也拥有了不小的影响力。

 

电影节联盟或是破局的关键

 

这样的共同认知,成为了世界电影发展的潜在动力,而5年前,上海国际电影节发起成立“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将这些潜在动力凝聚在了一起,已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果。中国电影资料馆策展人、影评人沙丹说,自己作为一个电影节的“观察者”,觉得上影节此举凸显出了自身和上海的价值,“是不是把戛纳电影节的片子拿过来放,就是一个好的电影节?并非如此,一个电影节,需要传递出去自己的价值观。”

 

 

中国电影资料馆策展人、影评人

沙丹

 

“我发现,‘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已经非常成功了,全世界已经有五十多个电影节纳入其中,这让我们在上海交了很多朋友,我这次在上影节已经见了七八位大型国际电影节的嘉宾。”西蒙·波佩克感叹,自己相信这个联盟“可以让这么多的成员都能够贡献他们的价值”,相信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定能够帮助我们管理好人才和资源。”

 

阿米尔·拉美西斯说,他们过去的5年一直在探索,如何帮助新电影创造新的机会,“上影节是全球顶级的国际电影节之一,通过联盟,我在这里能够探索更多新的举措。”他说,上影节帮助自己“打开了一扇窗户”,“如果没有这扇窗户,考虑到目前发行方式的改变,我们可能没有机会。”他还欣喜地表示,在上海,他已经为明年的开罗国际电影节“确定好了30%的评委会成员”。

 

嘉宾们都期待,这个联盟能成为摆在各国电影节人面前新课题的“破局”之法。“未来这个联盟的影响力不仅仅看成员数量,还要看我们的项目质量。” 阿格隆·多米说,如果大家联手做出一个好的项目,它将更具影响力。而西蒙·波佩克说,自己也在思考联盟的未来,“比较现实的一步,是不是可以在联盟中先成立一个理事会,有几个重要成员先加入。这是一艘大船,我们需要船长帮我们去导航。”

 

 

地拉那国际电影节总监

阿格隆·多米

 

他的建议,事实上已经纳入上影节的议事日程。已经发展到55个机构参与的规模,联盟内的差异性不可避免加大,要求行动完全一致并不容易。何文权说,未来联盟将规范管理办法,同时在目标相对一致的机构内形成一个合作项目,“这可以先行启动”。今年上影节和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达成的战略合作,就是迈出了关键性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