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盛会,影迷狂欢
作为中国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将中国电影推至国际前沿,融通中外,文化互鉴。今年是上海国际电影节诞生30周年,新老影迷们纷纷走进电影院,感受光影盛会的同时,在回忆和情怀中继续与世界电影的“双向奔赴”。
一大早飞过来
体验“延迟满足”的观影快乐
“走进电影院大厅,就能看到扶梯右侧,逐级放置了23面主题道旗,道旗上是每一届电影节(第23届没有评奖)的金爵奖最佳影片和金爵奖评委会主席的姓名。这些关键词,瞬间唤醒了我的电影节记忆。”时隔两年,再次走进上海大光明电影院,王雨(化名)的内心感慨万千。
00后的王雨已经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常客”了,每年她都从外地赶到上海大光明电影院沉浸式观影。“这次我一大早6点多,就从老家辽宁飞过来,刚到就抢了3个场次的电影票。”王雨笑着说。
为什么专程参加上海国际电影节?对王雨而言,在电影院安安静静看一场经典影片,既是放松,也是情绪的宣泄。“看完《亲密》,我忍不住哭了,就是爱这种有质感的电影。”拉上行李箱,奔赴与上海国际电影节之约,成为了王雨每年的期盼与热爱。在感受光影艺术的同时,她也在感受着电影所带来的温暖与力量。
大四学生刘心宇是第三次来到上海国际电影节了,除了享受电影院的观影氛围外,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每次电影结束之后,观众都会自发鼓掌。“这是对导演及演员的尊重,也是表达对电影的敬畏与热爱之情。”
《撞死了一只羊》《火山挚恋》……邵同学忙于在不同的电影院“赶场子”,乐在其中的她非常享受这样的电影盛宴。对于从小生活在上海的她而言,看电影开阔了眼界,自己也在电影艺术的熏陶中更加热爱生活。
与上海国际电影节同岁
感知感受电影的魅力
孙先生是电影制作公司从业人员,在电影行业深耕十多年,他既是专业电影人,也是一名资深影迷。他深知:做电影,难免会遇到很多挑战和不确定性,但这种考验,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对于行业的真正热爱,将电影坚持到底。
“观众越来越会‘看’电影,对电影的要求越来越高了,这也在‘逼着’我们持续进步。”当天,孙先生与友人买票、检票入场,观看影片《天空之城》。那一刻,他以一名影迷的身份,欣赏观摩电影,感知感受电影的魅力。
自由职业者王女士,今年正好30岁,跟上海国际电影节同岁。“这真的是缘分。”从读研究生那年起,王女士就开始关注上海国际电影节,并进影院观影了。每年6月抢票,成为了她雷打不动的动作与爱好。
王女士坦言,自己是一个念旧的人,每次观影后的票根,都保留着,留作纪念。“偶尔翻起时,那些关于当时的电影记忆一下子就都冒出来了,很有意思。”王女士说着,眼睛里闪着幸福的光芒。
厚厚一叠的电影票
承载着对电影的热爱
观影人群中,也不乏阿姨爷叔们的身影。在上海大光明电影院,两位阿姨结伴而行,她们正在等待4K修复片《BJ单身日记》的开场。“是女儿帮我们买的票,我们直接来现场取票、观影就可以了。”阿姨们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神情。
75岁的吴爷爷,自年轻时起就是电影爱好者了。电影伴随着他走过青年、中年,成为了他退休生活的一部分。“我也希望通过看电影,与世界接轨。”吴爷爷深知三十“光”年展选择在南京西路的上海大光明电影院开展,自然是因为这座邬达克设计、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地标性影院,同样承载着丰富的内涵。
看着上海国际电影节越来越国际化,受到广泛的关注,吴爷爷的内心充满了自豪感。“虽然线上抢票对我来说存在困难,但追影之路,我会继续走下去。”对吴爷爷而言,在电影院安静地看上一场电影,既是享受,也是生活。
爱看电影的潘爷爷有个习惯,就是每看完一部电影,如果感觉好,就在电影票上画一个大勾,如果不合“胃口”,就打叉。年复一年,他手里的电影票越积越多,已经厚厚一叠了。“我现在还会时不时翻翻看,看电影票上的勾,还有叉。”潘爷爷说,这每一张电影票上,都蕴含着他对电影的热爱。
作者:明玉君 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