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电影展导赏|幻境:超现实探索
第二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特别策划“中国当代艺术电影展”,分四个子单元,精选了近十年制作完成、在国内国际影展中有出彩表现的15部优秀影片。本次推送第二部分“幻境:超现实探索”中的四部影片导赏,更多影片介绍请关注后续系列推送。
“幻境:超现实探索”单元的四部电影试图重新定义视听与叙事边界,传递来自民间的活跃生命力,在超现实的影片内容中体现民俗文化中原始而多样的审美观。
《路边野餐》
陈升出狱后在凯里的一家小诊所当医生,雾气氤氲的黔东南地区,时间变得凝重迟缓,陈升陷入到对妻子的回忆里。为了完成母亲的遗愿,他来到一个叫荡麦的地方寻找侄子卫卫,同时把老医生交给他的信物带给定居在那里的旧情人。荡麦似梦非梦,一切似曾相识,记忆拍击当下,让过去、现在和未来纠缠在一起,在荡麦回环般的时间进程里,他有了和过去重逢的可能。“当我的光曝在你的身上,重逢就是一间暗室。”陈升呓语般的诗歌独白不时响起,坦诚而笨拙地弥补对爱人的遗憾与亏欠,这是梦也是电影的魔力。
《路边野餐》是导演毕赣的长片处女作,2016年一经上映便技惊四座。影片中陈升进入荡麦后41分钟的长镜头模糊了梦境与现实、记忆和当下的边界。正如非线性的时间为陈升带来似真似幻的治愈过程,时间成为导演的创作元素和展现空间的手段。导演围绕时间的概念构建了一系列场面调度和影像奇观,例如进入荡麦后逆时针路线行走的陈升,以及火车开动,陈升入睡,车窗外时光倒转的时针,暗示着借用电影回溯人生的可能。在导演故乡潮热的气候里,时间有了形状,它曲径通幽,回环往复,像深绿的青苔,摸上去有湿润的触感。
毕赣对影像的诗意呈现和散文化的叙事,总能让热爱文艺片的观众看到侯孝贤或塔科夫斯基的影子,其影像风格和创作手法至今仍在影响着中国青年导演对小成本文艺片的创作。本片荣获第52届台北金马奖影展和第6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的最佳新人导演奖。
《皮绳上的魂》
本片由张杨导演,改编自藏族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家扎西达娃的作品《西藏,系在皮绳上的魂》和《去拉萨的路上》。前作讲述的西藏作家格丹跟随自己作品中的主人公塔贝,护送天珠进入莲花生大师掌纹地的故事,以此构成本片的主线。而后者则展现了血亲复仇的藏文化传统,以兄弟二人对塔贝的追杀过程,为影片带来剑拔弩张的危机氛围。
影片的三条叙事线索相互交织,而作家身份的揭晓又打破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使影片结构异常复杂。琼矢志不渝的追随,塔贝自我牺牲般的救赎,郭贝丧失理智的杀戮,以及格丹陷入疯狂的自我追问。信仰给他们带来了殊途同归的救赎之路,在其中获得自由和解放的同时,也在痛苦的代价中延展出生命的强度。护送天珠的过程串联起真实和虚构两个时空,其背后是作家格丹面对现代化进程向着古老文明汹涌而来时,一种知识分子式的焦虑与诘问。当格丹看到塔贝的鲜血流淌在莲花生大师的掌纹地上,他的救赎之路告一段落,而重新确立起的责任感从此变得笃定。导演借鉴原著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提供了藏人讲述藏人心路历程的全新可能。
莱昂内标志性的配乐和镜头设计为影片带来西部片的神采,郭达明极富视觉冲击力的摄影也将西藏地区的自然景观展现得淋漓尽致。沙漠、土林、星夜下的湖泊,以及特写镜头中男人脸上坚毅的沟壑,共同呈现出一片伟大的荒芜,在这荒芜中诞生的信仰似乎更为永恒。本片曾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并获最佳摄影奖。
《撞死了一只羊》
本片是王家卫监制、万玛才旦导演作品,改编自次仁罗布《杀手》和万玛才旦的《撞死了一只羊》两部短篇小说。电影讲述了在藏地某条荒芜孤寂的公路上,司机金巴运输途中意外撞死了一只羊,慈悲心让他一定要为这只羊超度,与此同时,金巴还要阻止一个和他同名的男人去手刃20年前杀死父亲的凶手。
与万玛才旦导演以往的写实风格不同,由于王家卫的参与,现代电影中常见的偏执人格和存在焦虑与藏区的背景完美融合。电影或采用表现主义式的倾斜构图,或以低机位浅景深对羊头、车轮、血液进行特写,从而将人物矛盾纠结的内心外化,或用低饱和度的影像和浓烈反真实的色调放大情绪。车内镜头正面平拍司机与杀手,画面左右对称,杀手面容和善却暗藏杀人冲动,司机粗犷冷峻却有颗慈悲之心,两个叫金巴的人仿佛一体两面,慈悲心和杀戮欲在体内天人交战。杀生与救赎、复仇与慈悲等矛盾镜像般对照呈现并贯穿全片,电影虽讲一个人“放下屠刀”的故事,但环境却成为主角。电影以苍茫贫瘠的荒原开场和收尾,生命力旺盛的秃鹰在对肉身的撕扯中完成一场神圣的天葬,严峻的生存环境让人产生对生命和死亡同等的敬畏之心。
本片曾获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剧本奖。万玛导演去世后,英国著名影评人汤尼·雷恩在写给英国电影协会(BFI)的一篇文章中说道:“万玛才旦定义了藏地电影”,而《撞死了一只羊》“将成为万玛才旦最伟大的作品”。
《不要再见啊,鱼花塘》
本片是牛小雨编剧和导演的作品。电影讲述了叶子暑假回家后与奶奶共同度过的一个夏天,她的生活不断被童年记忆侵扰,逝去的爷爷、从未谋面的陌生人,纷纷闯入这个拥挤的房间,童年创伤与死亡阴影,还有不时出现的幻觉,让成年后的叶子向过去进行了一次盛大的告别。
导演将自己的生命经验融进这部自我告慰式的电影,并用自己的家人担当本片角色,电影的对白多数选取生活的只言片语,让琐碎的日常对话自然而然地发生,因此本片场景极为生活化和富于流动感。导演在日常性的场景之上,还创造出超现实的诗意氛围。例如多次出现的过曝、逆光,以及镜子中变形的房间和人像,带出非真实的梦境感。大块的光斑缓缓掠过家庭合影,以及无视角镜头在房屋内不停逡巡,仿佛徘徊在此的鬼魂留恋过去的生活。女主角推拉玻璃门的时候,摄影机在玻璃上主动暴露,以及在接下来的情节中出现导演与奶奶在拍摄之余的闲聊,这种自反性的拍法,让游荡在这个家庭中的幽灵有了一个具象的化身,经由摄影机对家庭生活场景的记录,让已经逝去的时间得以留存,而玻璃上不断映照出这间房屋曾经的家庭成员与生活场景,玻璃此时又像一幅银幕,放映着不朽的时间。银幕内外、真实与想象、幻觉与电影,彼此交织在一起。这是导演借由电影向亲人的一次抒怀,也是对自己的一场疗愈。本片曾入围洛加诺国际电影节当代电影人单元,并在FIRST青年电影展主竞赛获“一种立场”。
本单元导赏作者: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博士生 姬令野
中国当代艺术电影展致力于向观众呈现中国艺术电影新面貌,届时将在大光明电影院进行定点放映,影迷们可用本单元影片的票根换取特别会刊参与此次影展活动。
欢迎持续关注我们,第一时间掌握2023年第二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相关资讯。本届上影节已于6月2日中午12点开始在淘票票平台售票。
注:如遇片目变动,请以实际排片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