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电影展导赏|画境:东方美学传承
第二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板块特别策划的“中国当代艺术电影展”,分四个子单元,精选了近十年制作完成、在国内国际影展中有出彩表现的15部优秀影片。本次推送第一部分“画境:东方美学传承”中的三部影片导赏,更多影片介绍请关注后续系列推送。
“画境:东方美学传承”单元中的三部影片分别展示唐诗意境、三峡山水和散点透视美学,或于萧疏、荒寒之境中呈现人文关怀和哲理内涵,或带领观众顺流而下,在影像中重新思考自然地理对民族特性的深切影响,或在宋元文人画的原景中讨论关于当代个体与家族之间的密切连接。
《冬》
由邢健编剧和导演,讲述一个孤独老人在雪山中与鱼、鸟,和一个小孩发生的情感故事。邢健学习绘画出身,本片尝试水墨画风,结合黑白影像,将故事和场景体现到极简。老人白发凌乱,佝偻着坐在冰面上垂钓,风雪模糊老人的身影,直到他化作黑点,点缀在莽莽雪原之上,好像宣纸上的第一滴墨,而影片也是由这一滴墨开始水墨画式创作。
老人在苦寒之地过着循环往复的生活,每日在木屋和湖泊之间往返,木屋四面透风,湖泊冰冻三尺,三餐只有稀粥和土豆。他终日垂钓,然后放生,如此周而复始,像推动巨石的西西弗斯,在极端严寒和匮乏的环境里,一个人要不断为自己的存在寻找意义。
影片缘起于导演对社会中留守老人的关注,然而本片中的老人作为一个象征符号,或可推演至每个现代人的生存状态。虽说昨日之日不可留,而究竟在等待什么,一时谁也说不清楚。所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不仅是导演在画面上创造的意境,也是对某种情感和价值的守候。影片英文名“Seven Days”,传说上帝用六天造物,在第七日安息。前六日老人迎接每一个生命的到来和消退,七日后他化作黑鸟腾空飞起,飞跃莽莽雪山,成全自由之身。电影既有国风意境,又在极简画境中充满哲学内涵。本片曾入选上海国际电影节“聚焦华语”单元”。
《长江图》
杨超导演的这部影片,讲述刚刚丧父的高淳,驾驶货船沿江而上与一个名为安陆的神秘女性之间发生的故事。二人相爱后安陆神秘消失,高淳独自驾船,一路航行一路寻找,终于在长江的源头发现了女人身份的秘密。跟随着两人的爱情故事,导演以诗意的悲怆和知识分子情怀带着观众进行了一场寻根之旅。
摄影师李屏宾在掌镜《长江图》时选择使用胶片,使长江的云雾、流经的山川和岸上风物皆显示未经工业玷污的复古质感,而镜头跟随货船航行,一幅贯穿整个长江流域的泼墨山水画缓缓展开。与此相对的是导演对工业成就的展现。在高淳通过三峡大坝时,导演以细致入微的视角观看这个现代工业奇迹,他摒弃用常规的大远景拍摄全貌,而是用低机位小景别展现大坝的微观局部,像在小心接近一头随时会苏醒的巨兽,金属摩擦撞击时沉闷的轰隆声,像闷在胸腔中的低吼,高处微微亮起的红色信号灯又如巨兽之眸,漆黑斑驳的坝身下是高淳渺小的身体,大自然的奇观与工业文明的奇景经由视觉与声音结合在一起。
本片入围第66届柏林电影节主竞赛,摄影师李屏宾也凭借对此片的掌镜获得杰出艺术成就奖。
《春江水暖》
电影讲述了杭州富春江边一家三代的生活,围绕着中风后失智的母亲,展现了四个家庭生活中的细小的爱憎和琐碎的哀愁。“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四季轮转的富春江畔庇护着这群沉默而自足的人,而江畔的人情社会也如富春山居图的画卷徐徐展开。影片的叙事重点不在于展现大开大合的戏剧冲突,而是将目光朝向生活的潜流,以中国山水画般的散点透视法,平等地观察着片中每一个人,角色们微妙的心理变化和情感关联使他们的生活彼此交织,网状般织就一幅当代电影中的“印象风物志”。
本片摄影上几乎没有出现主观镜头,也不去对他人生活做过多介入,而是以客观疏离的姿态旁观生活百态。影片以银幕为画卷,将中国当代城市景观与水墨画卷的美学风格完美融合,营造出山水、城市、人情完美融合的当代“富春山居图”。片中一段长达11分钟左右的长镜头,隔着江水,追随顾喜和江一从左向右缓缓横移,江畔风物尽收眼底,随着两个年轻人登上游船,镜头拉远,汽笛轰鸣,人物眺望天边,远山如黛,云层堆叠,呈现一派生命气象。戛纳电影节“影评人周”的单元总监夏尔·泰松说,该片的镜头语言和场面调度“具有完美的流动性,给电影注入了一种庄重的呼吸感,仿佛在欢庆栖居于地球的人和永恒的自然合二为一。”本片曾入选戛纳电影节“影评人周”。
本单元导赏作者: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博士生 姬令野
中国当代艺术电影展致力于向观众呈现中国艺术电影新面貌,届时将在大光明电影院进行定点放映,影迷们可用本单元影片的票根换取特别会刊参与此次影展活动。
欢迎持续关注我们,第一时间掌握2023年第二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相关资讯。本届上影节已于6月2日中午12点开始在淘票票平台售票。
注:如遇片目变动,请以实际排片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