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8

我与SIFF|志愿者葛亮:16年坚守岗位做好电影节的“螺丝钉”

 

《三十——上海国际电影节创办三十年展》的征集吸引了大量影迷、粉丝的踊跃参与,我们从一张张旧票根、一份份纪念品中,重温着或惆怅或喜悦的故事,经过岁月的淬炼,这些故事都闪耀着一种叫做热爱的璀璨光芒。

 

今天的我与SIFF”版块介绍的是影迷葛亮与SIFF的故事。

 

葛亮

影迷

 

由葛亮提供:志愿者工作证

 

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流光三十载中,台前不乏光鲜亮丽的明星、权威知名的导演,他们当然是焦点和主角。但幕后,电影节从未忘记还有一批默默无闻的英雄——志愿者,他们在电影节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上得了厅堂,下得了战场;左顾嘉宾明星,右及影迷观众;他们是电影爱好者,更是电影节服务者。

 

2005年,从东华大学外语学院毕业留校的葛亮成为电影节志愿者,开始参与外宾接待工作。后来,葛亮从大学离职开始创业,即使工作很忙,但每年6月,葛亮都会回到熟悉的外宾接待办公室。16年来,从外宾接待、明星接待到志愿者统筹,再到中宾接待和参赛短片嘉宾接待,葛亮一路坚守着志愿者岗位,从未缺席,还协助开发了电影节志愿者的数字化管理系统,让志愿者招募、培训、管理、后续工作更有序进行。我对电影节有很深的感情,一步步看着志愿者队伍成长、丰满起来。只要电影节有需要,我就会回到熟悉的工作岗位,和来自四面八方的志愿者们一起努力,为电影节顺利举行提供助力。

 

外宾接待拼的是速度与应变

 

作为国际A类电影节,评奖、展映、市场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节期间有大量国际影人莅临。葛亮做志愿者伊始,负责电影节特邀VIP嘉宾和论坛嘉宾的接待工作,也经常进驻浦东机场,成为机场接待组的一员,确保外宾在出关以后第一时间感受到来自电影节的欢迎和暖意。

 

不是所有嘉宾的抵沪信息都能早早确定好的,在智能手机普及之前,我们有专人每天守在电脑前通过监测邮件掌握来宾行程动态。有的嘉宾可能明天抵达,今天才发确认信息,也有的嘉宾临时发邮件无法参加电影节。如今,只要轻点手机按键就能订车、更改行程,但对于当年的葛亮而言,数字化管理还没有上线,没有用车平台统一下单更改行程,每一单用车信息的变化,都要第一时间和车调中心打电话,一旦忙起来,沟通的时间会非常长。

 

如何合理调配志愿者,也需要灵活运用信息,因为他们不仅要对外服务好电影节嘉宾,对内也要与带队老师和志愿者们保持密切沟通,做好服务保障。比如前一晚电视节闭幕式,第二天是电影节开幕式,志愿者早上去送电视节嘉宾,然后就待在机场等电影节嘉宾到来。但如果电视节闭幕嘉宾不走,还想安排别的行程,志愿者就必须全程陪同,再立刻安排另外的志愿者去机场接电影节嘉宾。接到嘉宾后,真正的挑战才开始,比如等车时调节气氛,向嘉宾介绍未来几天行程,向嘉宾介绍上海风土人情和特色小吃,甚至协助安排嘉宾们额外的观光需求等等。

 

接待电影节外宾,志愿者外语一定要过关。随着近几年一带一路电影周版块的举办,俄语、西班牙语、波斯语、葡萄牙语等小语种影片剧组嘉宾越来越多,对志愿者的语言要求也越来越复杂。有一位蒙古国的电影行业代表,前期邮件沟通全部是英文,但在临行前突然要求有会蒙古语的志愿者陪同,她说之前的邮件都是她儿子发的,我们就必须在最短时间找到懂蒙古语且能全程陪同的志愿者,否则对于嘉宾日常生活和出行就会非常不便捷。

 

 视障志愿者凭最强大脑记牢嘉宾信息

 

2005年到2021年,葛亮除了负责来宾接待,她同时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志愿者统筹,这也让她接触了大量大学生志愿者,其中一名有视力障碍的志愿者让她印象最深。因为有了电子辅助设备的帮助,这位来自青岛的视障学生加入了志愿者队伍,安排在注册中心,负责每天接收更新的excel表格。

 

注册中心每天都会给到嘉宾新增信息,并用红色标注,便于统一安排车辆和志愿者接机。但这位视障志愿者是分辨不出红色的,数百位嘉宾包括每个人的姓名、机构、航班等等信息,全部靠他强大的记忆力记在大脑里,整个电影节期间,居然还没有出过一次差错。

 

葛亮最初参与志愿者工作时,电影节志愿者只有100来人,如今这个数字已经翻了好几番,机场组、注册中心、来宾接待、市场引导、字幕操作、字幕翻译校对、新闻中心、观众见面会、开闭幕式等,每个环节都有一群默默无闻的幕后小蜜蜂在勤劳耕作。在葛亮眼里,志愿者虽然是一支临时大军,但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精兵强将,志愿者队伍也是电影节精神风貌的一部分,他们专业且敬业,每一个部门的志愿者都如同大型机器的小小螺丝钉,少一颗,机器都无法正常运转。

 

三十载光阴,光影逐梦。一批又一批爱电影的志愿者为电影节默默奉献,他们的青春在光影中绚烂绽放,电影节也因他们闪闪发光。

 

Karen

影迷

 

Karen提供:观影手册及电影票

2017年)

 

2013年开始在上海念书,每逢6月基本都撞上考试季,只能选1-2部电影看,或者不看。2017年毕业后第一次抢到了五张票,看到了心仪已久的《比海更深》和《低俗小说》,还有光妹的新片《海边的生与死》,依然清晰记得片中绝望中尉的一声大吼,惊吓了好多沉浸在观影中的观众。

 

黄艺哲

影迷

 

由黄艺哲提供:电影票根

2019年)

 

连续两个周末,坐四小时高铁去上海国际电影节。最多一天连看了五部电影,从下午一点半看到凌晨一点半(上午场来不及了)。经常是赶到下一个电影院正好开始检票。特别喜欢拉脱维亚诗人维茨玛自传电影《比莱》,非常治愈。很享受在不同时空里漫游穿梭的感觉。